因为他们掀起的破坏,不但会导致大明的经济进一步崩溃,也会导致人口大量锐减,毕竟这帮农民也没少干血腥残暴之事。
更重要的是,他们夺了大明的江山,却根本守不住,转眼就被满清摘了桃子,简直要把大明王朝历代皇帝给气活过来。
难道还要让这样的历史重演吗?显然不可能。
所以,天启对待农民叛乱的态度就是:主剿,抚次之。
不过,这还不够,如果想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要尽可能的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赋税,让农民能吃饱穿暖,他们自然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了。
可这个问题,正史中的几个明朝皇帝不可能想不到,但却又无能为力。
关外的建虏虎视眈眈,不敢有丝毫懈怠,所以需要不断的投入大量军费,几乎连年递增。
可是大明朝的税费大部分都是从农民头上收的,占八成以上,商税、盐课、杂项则占比很少,朝廷为了能收上来更多的钱,又把目光放在了占大头、又好欺负的农民身上。
所以先后出现了辽饷、剿饷、练饷,俗称三饷,都属于田赋加派。
最开始出现的辽饷是为了对付崛起的后金加征的,从万历四十六年就开始了,到今年已经是第十个年头。
剿饷和练饷还没有出现,因为这两项田赋加派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来镇压农民起义的,现在农民起义还只是刚掀起,规模还不大,所以暂时还不需要这两种加派。
但是,随着时局继续恶化下去,农民军规模越来越大,朝廷拿不出钱粮,恐怕又会重走这条老路。
可是,剿饷和练饷的出现,不但没有将农民起义扑灭,反而让其愈演愈烈。
因为随着农民起义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的破坏力越大,剩下可耕种的土地大幅减少。
同时,交税的农民数量又大幅下降,这就导致剩下被加派的农民负担越来越重,直到再也承受不住。
于是,最终也只能放弃继续当个被剥削的农民,加入到了农民军的队伍中,让农民武装的力量越来越强大。.c0m
这样一来,又会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陷入了死循环。
所以,后世有不少人都说大明的灭亡,与这三饷有着不小的关系。
既然知道这是一条死路,天启自然不想再重走,可是不走这条路,钱粮又从哪里来呢?
……
京营营房门口,头上、眉毛、胡须都被染白的李邦华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好似一个雪人般。
昨晚以来,京营已经死伤几百人了。
其中冻死者多达六十余人,还有四十几人因几栋营房被积雪压蹋而砸死,伤者更多。
这还没算轻微冻伤的,不然这个数字会更加庞大。
李邦华的心情极为沉重,因为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并不是结束。
今天是他接手京营的第七天,他并没有立即动手整顿,而是先全面的了解京营所存在的问题,发现京营的情况远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加严重。
摆在眼前的第一关,是如何减少每天的非战斗伤亡。
很多士兵缺少过冬的棉衣,营房也年久失修,四处漏风不说,还有随时倒塌的风险。
接下来,直到明年开春,恐怕每天都要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