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件事的幕后主使是安吐根?”
武安殿内,高俨一脸严肃的听取着祖挺带来的最新消息。
但他没想到粟特人也参与其中,那事情就会便得很棘手,因为粟特人既是商人,也是武人,同时还可以是间谍。
譬如这安吐根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安吐根本是粟特胡商,为了抬高身价,他将自己的祖籍归结到安西王室。
并且还以西域胡人的身份,及祖上世代经商的背景和人脉,受到北魏皇帝的信任,因此摇身一变成为了北魏驻柔然的使节。
等到了北魏末年,政权混乱,柔然可汗阿纳环想趁乱南下入侵,于是又派安吐根回到洛阳刺探情报。
安吐根为了在柔然和北魏两边都留下后路,于是趁机向时任北魏大行台的高欢透露了柔然入侵的计划。
在北魏的防备下,柔然没有得逞。
毕竟,维持地区强权的均势,比较符合粟特人的利益。
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安吐根凭借自己在中原的情报网做出判断,东魏的优势比较大。于是他劝柔然人与东魏结好,并积极推动了柔然与东魏的联姻。
再后来齐国建立,安吐根又仗着过往的功劳成为了高氏皇族智囊一类的人物。
甚至到了高纬这一代,依旧对他信任有加。
不过此时已经快九十岁高龄的安吐根已经无力站在朝堂上与人摇毂存舌,只是活在幕后指挥他的那些门生故吏继续活跃在齐国朝野。
关于粟特人最早进入中原活跃的具体时间已经不可靠,但高俨却知道,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凭借马超在西羌的关系和威望第一次出祁山时,凉州地区的诸部族首领便派遣月氏胡侯支富和康居胡侯康植等二十多位酋长,支持蜀汉北伐。
但他们这样做的目地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是粟特人贸易传统上典型的投机操作。
他们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精明的商业头脑,往来于有着资源和情报需求的几个割据政权之间。
投资有潜力的一方,并从他们那里得到想要的物资是惯用手段。
由于当时曹魏还没在西线集结重兵,所以曹魏对于第一次北伐缺乏提防。
蜀汉举国进攻曹魏兵力空虚的凉州,是比较有优势的。
所以粟特人才大胆地选择了与蜀汉联络。
在这一盟约背后,诸葛亮看中了这些粟特军商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情报,以及重要的骑兵与战马。而粟特人看重的是做工精良的蜀锦。
他们可以把蜀锦远销西域,获得丰厚的利润。
如果一切顺利,他们会得到蜀汉的允许,将贸易网铺展到蜀中和东吴。
但是随着蜀汉北伐的失败,这些粟特人和羌族等民族一起,受到了曹魏和西晋的镇压和收降。
这只是粟特人较早一次对中原格局投资放尝试。
八王之乱过后,华夏大地满目疮痍,长达几百年的乱世使得越来越多的粟特人进入中原,他们在河西走廊乃至漠北草原,都延续了自己的殖民据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