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谋定而动(4)(1 / 2)

武平二年十二月初一。

邺城武安殿。

高俨召集众臣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大朝会。

只是这次大朝会因为时局内外交困的缘故,官员们来得格外齐整。

就连上次在太极殿的一些官员,也破天荒的改旗易帜,来到了武安殿。新笔趣阁

城内缺粮,时不时还有流民滋扰邺城百姓,加上外面的晋阳大军又虎视眈眈,故而整个邺城的气氛其实非常压抑。

这种沉闷的气氛也因此传染到了官员们的身上,每个人的心头都笼罩着一团阴云。

加上还有各式各样的流言在城中漫天飞,已经给维护治安的底层官员们制造出了极大的困难。

比如高俨听过最离谱的一则谣言便是说整个齐国,除了邺城以外的地方都被大雪淹没了…

“这类故意散播谣言的人就该抓起来处死!”

大理寺卿封士让一上来便开始指责负责维护治安的巡城司办事不利,应该对那些谣言的源头及时掐止,避免造成更大的恐慌。

这封士让也算是高纬的亲信官员之一,平时在朝中也极有人缘,很少与其他同僚发生争执,哪怕说他一句长袖善舞也毫不为过。

只是今日不知怎的,竟然难得认真起来,倒是让其余官员有些不知所措。

不过也有些心思剔透的官员知道封士让这是故意想在高俨面前露脸。

如果他封士让还想在元日大朝会上保住他脑袋上这顶官帽的话,就必须要有所行动了。

“如今乃是非常之机,正是需要施以重典惩戒以儆效尤,令那些心怀不轨之徒心生恐惧,否则他日还不知会有什么样的谣言钻出!”

封士让继续他的主张,滔滔不绝的向众官员描述若是不这样做的后果。

自然,也有官员表示赞同,因为灾民一旦发生暴乱,最遭罪的还是他们这些人。

毕竟流民如若要抢劫,肯定也会先打殷实人家的主意。

邺城那些人家最殷实?首当其冲便是他们这些官员。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味惩戒并不能阻止流言诞生,如若官员们都以身作则,让百姓们能够看到希望,那怎还会有流言蜚语呢?”

黄门侍郎颜之推驳斥了封士让的观点,并向高俨奏请道:

“大行台,我以为应在城中各处广设粥棚,百姓们只要不挨饿,那便不会有过激的举动!”

“设粥棚?你颜之推是吃了哪门子的灯草灰,又放的哪门子轻巧屁??”

有官员马上反驳他道:

“城中本就缺粮,连供应将士们的粮食都相应减半了,若是再设立粥棚,粮从何来?莫非你颜之推家中还有富余?如若有,倒不妨拿出来普济百姓,也好过在此大放厥词!”

颜之推面红耳赤的争辩道:

“我家中粮食早已拿出来接济百姓,何须你多言??”

望着下面争论不休的官员,高俨有些头疼的揉着太阳穴,虽然现在自己还不是皇帝,但按照这个势头走下去,将来再开朝会怕是避免不了这样的场面。

终于明白皇帝为何大都短寿了,天还未亮便起来梳洗打扮,脑袋倒现在还晕沉沉的,结果一上来你们便开始吵架,换作谁,谁不头疼?

要不,以后开朝会定在下午得了?

然后开完朝会大家在其乐融融的吃一顿,最后散伙…

“大行台?大行台?”

这边高俨正在神游四海,身旁的高湝急忙小声提醒,等高俨回过神来,发现所有人都在看着自己。

“如何处置,还请大行台定夺!”

显然,底下的官员已经分成了两拨,一拨是赞同封士让的观点,以重刑止乱,而另一拨则是无条件的用糖衣炮弹堵住百姓们的嘴。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

高俨手指轻轻敲击着太师椅上的虎头,沉吟道:

“之所以产生流言,是因为百姓们的消息来源十分滞后,他们不知道邺城外面的真实情况…”

高俨说到这儿,侧头看向任城王高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