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李善长上门诉苦(1 / 2)

一些人看到朱元璋并没有要处死元昭宗的意思,就立刻站出来说什么礼仪之邦,要善待俘虏,尤其人家还是一国之君,要更加的优待!

面对这些心怀鬼胎之人的提议,朱元璋并没有反驳,也没有支持,而是暗自把这些人记在了心里,等会儿退了朝再和他们算账!

当然也有比较精明的人没有为元昭宗发声,例如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都在此列。

刘伯温是元朝旧臣,若是他这个时候为元昭宗求情,恐怕立刻就会被处死!

正是因为他清楚朱元璋的为人,所以这个时候才不发表任何意见。

李善长此刻之所以没有开口,主要是因为他之前和王保保有过联系。

虽然王保保被俘虏之后又逃走了,但是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万一哪天他和王保保勾结的事情被传了出去,到时候可是要满门抄斩啊!

所以李善长现在根本不会为元昭宗求情,要不然很有可能会弄巧成拙!

胡惟庸此时也是一样的想法,而且他不但和王保保勾结,就连瓦剌、鞑靼乃至辽东等部也都暗中保持着联系!

胡惟庸深知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所以他才能混的如鱼得水,看上去谁都不得罪,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很好!

现在元昭宗被俘虏,对于胡惟庸来说仅仅是少了一个存放鸡蛋的篮子,并没有什么大的损失,所以他才不会冒风险为元昭宗求情。

此刻的朱元璋看到下面的小鱼小虾都蹦跶的差不多了,于是又看向了刘伯温等人。

“刘基啊,你瞧瞧这满朝文武众说纷纭,有的让杀,有的让放,还有的让关,你觉得朕到底要如何处理才算妥当啊?”

朱元璋乐呵呵的笑着,明显是在试探刘伯温。

刘伯温此刻恭敬的上前一拜,然后说道:“启禀皇上,微臣现在也想不出好的主意,古有卧薪尝胆,近有靖康之耻,微臣以为此事只能由天子决断!”

刘伯温很聪明,没有说杀元昭宗,也没有说不杀元昭宗,不过他举出的例子还是偏向于杀,这也算是明哲保身了。

朱元璋闻言点点头,当年吴王夫差俘虏越王勾践之后并没有杀死勾践,对方卧薪尝胆,最后灭了吴国,这确实是个很大的经验教训!

宋朝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虏是因为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今后的大明朝同样要引以为鉴,绝对不能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这时候朱元璋又看了看一旁的李善长和胡惟庸,他没有询问二人的意见。

因为朱元璋心里很清楚,李善长作为开国第一功臣,即便与外界势力有些联系,目前也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毕竟李家一门出了两位驸马,若是换一个人当皇帝,李家可不一定能有现在这么风光!

至于胡惟庸,他已经当上了左丞相,倘若改朝换代,对方还能当丞相么?除非他自己想当皇帝!

不过以朱元璋对胡惟庸能力的了解,对方处理政务虽然算是一把好手,但是想要做一个总揽大局的皇帝,还是差了许多啊!

所以朱元璋目前并不会对李善长和胡惟庸有太多的猜忌,他猜忌的仅仅是那些元朝旧部和一些贪图小恩小惠的墙头草。

这时候朱元璋又看向了一旁的李霖。

“李霖,人是你抓的,你怎么不发表一下意见?”

朱元璋有些好奇,平时这小子的话挺多的,今天怎么就不说话了?

李霖知道朱元璋早晚都要询问自己的意见,可是他心中的想法,朱元璋恐怕很难接受,万一再因此猜疑他的忠诚度,这就很麻烦了!

所以李霖此刻还必须仔细的想想,不能口无遮拦的说错了话!

“父皇,虽然儿臣俘虏了元昭宗,但是决断权在您手中啊!您是真龙天子,他元昭宗也就是漠北的一条土龙而已,甚至连龙都算不上,顶多是一条土蛇,所以不管您怎么安排他的命运,他都必须接受!”

李霖没有正面回答,不过他这些话却让朱元璋心里非常高兴!

他这个大明皇帝抓了北元皇帝,这不就说明他朱元璋才是真龙天子么!

“哈哈,你小子说的很对,朕要让他活,他就可以活,朕要让他死,他就必须死!来人,把元昭宗等人待下去听候发落!”

朱元璋也没有说要怎么处理元昭宗,仅仅是让人先把他押下去。新笔趣阁

等到退朝之后,朱元璋仅仅把太子和二虎叫到了身边。

“太子,你觉得咱要怎么处置这个宣光皇帝啊?”

“儿臣也没有想好,因为如果留着他,以后很可能是养虎为患,但是如果直接把对方杀了,到时候北方的战事恐怕会更加混乱!”

太子朱标虽然年轻,不过在朱元璋的教导之下,已经算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储君了。

“草原辽阔,异族众多,杀了一个元昭宗,还会有更多的元昭宗冒出来,倒不如让他回到草原,继续当他的元昭宗,不过他必须听话才行,朕可不想养虎为患!”

朱元璋并不一定要杀元昭宗,但前提对方必须听话,若是这人还有复仇的野心,那就必须将他铲除!

所以朱元璋打算先关押元昭宗一段时间,看看对方到底是不是也要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

“太子,你觉得今天的朝堂之中,有几个人是忠心?又有几个人是歹心?”

朱元璋话锋一转,开始询问太子朱标关于臣子们的看法。

听到这话,太子朱标已经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所以他马上恭敬的回答道:“父皇,儿臣对大家虽有了解,但是了解的并不多,所以哪个是忠,哪个是奸,儿臣现在还看不准啊!”

“呵呵,看不准怎么能行?你以后是大明的皇上,所以你的这双眼睛必须要看准每一个人!”

说到这里,朱元璋掏出一封密函,这是他让小太监们记录下来的,上面写着几十个官员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