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荒谬!”
在详细了解了县试的运作流程后,终于有人忍不住破口大骂道。
小小少年诸葛均显然被这厅舍内众人的反应给吓到了,屁股悄悄的往兄长诸葛亮边挪了挪。
反观诸葛亮,气定神闲,依旧稳坐不动的听着旁人的议论,但在之心里,翻起了惊涛骇浪。
“安夷长刘釜此法,却也符合安夷之形势。安夷初建,并无大族把持,所以此法得以实行,且无大的反对。
从形势上看,其人以考试代替察觉,这是想要不论出身,发掘贤才为之所用,当真是寒门子弟的福音,也算是打破了大汉之规矩!
其能为,常人所不能为也!
长此以往,只怕有更多的蜀外之人,愿意入蜀而参与县试,以求为吏。
刘釜刘季安,若是无心之举也就罢了,若是有意,那此人之志,甚大也!
而之所为,也是为天下人谋取了另一个出路……”
诸葛亮看透了刘釜的真实心意,对刘釜之所为,谈不上完全赞成,但之行为,却让之产生了敬意。
实际上,同曹操多年后的纳贤令一般,刘釜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将自己“唯才是用,不问出身”的想法提出来,但愿在安夷发展的过程中,真能“钓”上几个可用的“鱼儿”。
可惜诸葛亮年少,现当下一心求学读书,即使有想法去蜀地看看,但路途太远,其人也不会去。
尤其当下之荆州,可是远离战乱,一片安和之地,不知有多少名士居于此。
厅舍内的小宴逐渐到了末尾,在许多人发了一会脾气后,终于有人说出了安夷长刘釜当前最紧迫的问题。
“吾闻之诸多流民,得闻安夷之政策,拖家带口而往之。据闻安夷迁来之民,岁春时已到五万之巨,刘季安借以盐铁之利,得以从外买卖粮食,以慰之民。
今岁之末,依之形势,恐不下十万。
安夷再怎么建设,不过一新县,土地未完全开垦,本地粮食收寥寥,届时,如何以民为食,这才是他该考虑的事情!”
此人身材修长,气质非凡,年纪感觉比诸葛亮只年长三两岁。
其言一出,满舍皆恍然,连诸葛亮也忍不住看了此人一眼。
他明明记得,此人方才一直未有出言,如他一般静静坐着,没想到一出言,即是关键。
厅舍内的宴会散去,诸葛亮带着弟弟诸葛均向此间主人行礼告别。
一处酒肆,望着方才那青年的背影,诸葛亮疾走两步,脚步赶上后,见年轻人停下,遂行礼道:“琅琊人诸葛亮,字孔明,敢请教君之姓名?哦,对了,这是舍弟诸葛均,字子平。”
年轻人看着诸葛亮,又看了眼诸葛均,清晰的记得此二人是蒙尝君宴中受邀者,只是方才未有出言。
且观这位叫诸葛亮的少年,虽是第一次见面,但心生一种若有若无的亲切感,于是,行礼道:“颍川人徐庶,字元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