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故里(1 / 2)

下邳,刺史衙署,陈宫看着最新送来的战报,心中有些感慨,一年前,他是绝难想到吕布能打出如今这副局面的。

曹操死了,让陈宫颇有感慨,虽然人活着的时候,他曾无数次想要亲手杀死他,但如今仔细想想,自己跟曹操之间的矛盾,其实随着他领悟大儒意境,就已经烟消云散了。

曹操战死的消息传来之后,陈宫并没有太多的高兴,有的只是一份淡淡的感慨,毕竟两人曾经也亲密无间,也曾把酒言欢,畅谈天下。

相比于吕布而言,他其实跟曹操有更多共同语言。

不过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再多的恩怨随着曹操之死也都已烟消云散,活着的人却要面对很多问题。

弟子给他支了个烂摊子,各地都要人,各地都在杀人,曹操治下的官员从太守到县令级别的,被杀了一大半,徐州的储备人才已经补足了,陈宫如今已经在中原各郡招募有识之士来出任官员。

吕布势力和其他势力不同,选拔人才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别人是耗费大力气去找世家大族,地方上基本是士族制度,一县之地,从官吏到经济,由一个大家族或者十几個小家族掌控,这种制度虽说是他们针对的,但实际上便与维稳,只要这些小家族愿意支持,那这个地方基本可以保持稳定。

反之,若得不到这些地方豪强的支持,你就算成了这地方名义上的县令也没用,你会发现寸步难行。

而徐州军却是与反其道而行,到了地方,先杀士族豪强,想办法将这一县之地的豪强士族杀绝,就算对方愿意完全依附,也要将其削弱到不足以影响地方的地步。

将财权、人事收归衙署,由衙署来分配,加大官员在地方的威望和实力,削弱地方势力。

但这样一来自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比如派去的官员在掌权后贪污、受贿,重新跟这些失势的家族勾结在一起,重新掌握地方财政。

所以在徐州时,楚南就已经开始着手应对这件事,削弱县令的权利,将税权单独分出来,也就是说,县令是没有收税权利的,此外楚南还组建了监察衙门列入刑部之下,由吕布势力的核心直接管理,太守府都受监管,但这些人却只管官,不管人,县令和税官是他们监察对象。

但这样一来,新的问题还会出现,地方势力要陷害县令的话,想要造成贪腐假象太容易了,而作为问题的根源,楚南对这一套更狠,一旦发现贪腐,县令办不办两说,但贿赂的地方势力,满门抄斩,宁错杀一百,不放过一个,各地存留下来的地方豪强势力皆记录在册。

一旦出问题,不问三七二十一,先拿当地地方势力开刀。

残忍是残忍,但没办法,这些地方势力直接影响当地民生,楚南要的是稳,又希望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以获取民心、气运,所以倒霉的只能是他们,哪怕没错,但占据大量社会资源却还使地方出现乱子,那就是你的问题。

中原之地新得,新政还在缓步推广,有些现象还不明显,但在徐州会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百姓对往日里那些士族豪强并未有太大的敬畏感,甚至有时候会指着鼻子骂,士族豪强也不敢乱来。

楚南施行的其实也是严刑,但他将严刑的范围缩小,虽然这些留下来的士族、豪强们是因为当初主动接受新政,没有触犯刑律所以留了下来,手中也占有不少资源,但楚南在民间很多地方推广新政时打出的口号就是财富越多,责任越大,既然你拥有大量财富,就该担负更多的责任,地方出问题,问责官员的同时,士族豪强虽然不是官身,但承受的责任反而比官员还大!

同时税权、政权分开,加上检察权,地方上势力很难形成那种对外封闭的执政环境,作为遭受打压最多的士族和豪强,现在活得可是战战兢兢。

甚至很多地方青皮无赖都盯着这些士族豪强,一旦犯错,立马举报,在这种环境下,士族豪强们虽未入仕,但却不得不帮楚南肩负起稳定地方的职责。.CoM

但这种手段虽然管用,但于长远来看,其实并不公平,而且也会打击百姓的积极性,毕竟当富有成了一种高危行业的时候,当我穷我骄傲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时候,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将会大受打击。

同时商业也会受到极大程度的影响,徐州能渡过难关,商贸的作用是很大的。

关于此事,陈宫跟楚南聊过,陈宫的建议是,眼下局势不稳,这种方法可以用,但必须想好以后改进策略,否则长此以往,就算重新定天下,天下在这种政治下,也会变成一潭死水。

而楚南给出的答卷也让陈宫很满意,眼下是非常之时,自当行非常之法,不需要等到天下一统,只需吕布势力稳坐北方之后,他就准备改换新法。

甚至方向也有了,以道德引导,给出些榜样,只要愿意为国为民,那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戴以及朝廷的嘉奖,同时倡导这种,让百姓可以效仿。

总之战争时期,楚南是倾向于商君书中的耕战之法,不过重刑范围用在士族豪强身上,既能得民望,又能稳定地方。

至少眼下从徐州看来,虽然大富没有,但民间工匠乃至农夫日子过的比以前好多了,对吕布势力的拥护也达到了一个极罕见的地步。

当然,这其中楚南狠打士族豪强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徐州一年产粮量是过去的八倍之多,一年四收,勤快点的甚至能收五季,而每一季的粮食产量还比往年多,在中原之地很多地方因蝗灾、旱灾使百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徐州却是家家有余粮,这才是吕布受到拥护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