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68.论南北,群士佩服(1 / 2)

七人站的整齐,竟给众人一种壮士的气势,可是熟知明朝的周乾,看着翰林七官,心中却有一番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文官们大多数都能见风使舵,尤其在初入官场时,总会得到一两个大儒名士指点,便成为老师先生。

他们并非完全是因为感恩钱唐,更多的还是立场和利益,各种朝堂之争的磨合与算计。

就如淮西勋贵和江浙党,他们因为派系和地方,分分合合。因为政见与利益,在朝堂中步步为营。

朝堂更是普天之下,最大的名利场和猎场,看起来威风体面,实则是江上孤舟,见风使舵。

不论他们挑战出自哪一种,周乾都要迎接,至少说的有道理。

翰林院这几个,自然也不全是为了钱唐,更多的只是象征性比试,免得雅集结束,落个仇人之称。

学宫这雅集上,更多的都是围观周乾如何应对翰林七官,只有蓝玉担心周乾万一输了下跪。

“你们与钱唐都是有提点之恩,难免会有故意坑害之嫌。”蓝玉走到学宫正殿中。

人群里有蒋瓛派来的,今晚若是周乾下跪给钱唐认错,朱元璋第一个先要蒋瓛的脑袋。

因此蒋瓛早就安排好,就算最后失败,也要搅局。

谁知,周乾胜了钱唐。原本松了口气的锦衣卫,又提心吊胆起来,只好搅浑水。

几个便衣锦衣卫也叫嚷道:“你们都是江南官吏,万一你们使诈,他一个普通百姓如何比得过你们这些科举中的头名。”

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像带节奏一样,开始议论起来。

翰林官员今天也只是来给钱唐捧场论文章,并不想引起群愤,何况他们很在意名声,做不出来那种以多欺少的事情。

周乾挑了挑眉毛,大明翰林之盛是前代没有的,从制度上讲,明代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从事诰敕起草,史书修纂和经筵侍讲这些。

翰林院可以说是大明人才的汇集和输出之所。

听到下面人口中的江浙党和淮西党之分,翰林院几人觉得有些不妥。

今晚人多口杂,经过前思后想,七人决定就地取材,寻个大家口中的事情比试。

底下此时有人喊道:“马上快到点灯时分,到底还比不比啊?”

“就是,我到要看看你们南人文官怎么对付这个农户小辈。”人群中或许有和翰林官员不对付的,直接扔出来争议话题。

齐楚浙党如今这个称呼还没有流传开来,到了明末,明神宗万历中期到明熹宗天启时,以内阁辅臣浙江人沈一贯和方从哲等人为主。

湖广官员官应震等为楚党,山东周永春等人为齐党。

周乾心里也在权衡比试什么对他最有利。

见文官在那里犹豫,当下道:“不如我与几位讨论下为何南北文人科举数量悬殊如何。”

“好,快比啊!”学宫有人凑热闹。

七人想了想,点头。

说到文人考试这方面,翰林七官也是很自豪的,大明开国至今,已经多次证明,北方士人落选最大。

“那便说说吧。”翰林学士赵理最先打开话题,刘有新也跟着符和:“我们是南人,北方文风确实这些年并不昌盛,这一点无法否认。

如今文人间多有流传,已经引起南北文人学子的不满,正因为如此,才有人称我们为浙党。”

翰林侍讲刘有新也不怕这话引起谁的猜疑,更不怕传到陛下耳朵。

因为这件事,从陛下到百姓,关于南北士人的话题从未间断过,矛盾摩擦也常有之。

翰林学士赵理等刘有新说完,这才转过头看向周乾:“周公子怎么看?莫非也觉得是南人欺负北人学子。”

人群里也有北方士人做官的,听见这个话题也激动起来。

周乾牙疼,这个话题很妙,自己万一回答不好,可就是得罪人,万一这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了,还会说自己挑拨他的大臣。

看了眼蓝玉,又看了看不远处的齐泰黄子澄他们,刘三吾他们也在。

遵循历史发展,洪武三十年的春会试上,考试官刘三吾、白信蹈取宋琮等五十二人皆南士。三月,廷试擢陈安为第一。

北方诸生说刘三吾偏向自己人。朱元璋大怒,命侍读张信等复阅,仍不合意。

时传信等以北人陋卷进呈,朱元璋更怒,杀白信蹈、张信、陈安等,戍刘三吾、宋琮于边,并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

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中第者皆北士及川陕人。

这便是后来的南北榜案。

翰林七人盯着周乾。

赵理又问:“周公子怎么看?莫非也觉得是南士人欺负北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