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文兴武废和文流武滞(2 / 2)

“对,依照爱卿刚才说的以武举代科举。武举选拔出来者,再于边军中实际历练,才有为官资格。

“这一来,地方官便是一方大将,可主持当地武备,调查人口,抽取壮丁,训练成兵。朝廷再从各地军兵里,优中选优,调集京师。如此何愁外患?又何愁不得名将?”

阎应元两眼发出兴奋的光芒,拍手赞叹道:

“陛下所言,简直和臣想得完全一样。”

这时高文彩忽然拱手道:“陛下,文彩却有一个顾虑,不知当不当说?”

朱由简瞥了他一眼:“哦,但说无妨!”

高文彩皱眉道:“按方才阎总旗和陛下所言,确实能振兴武备。只是如此一来,地方官都能练兵带兵,只怕酿成军阀割据之祸!”

朱由简微微一笑,把视线投向阎应元,看看他如何回答。

阎应元胸有成竹,沉稳回答道:

“这个问题,微臣也早已想过。只要官是流官,就不愁割据。流官的父母亲属都在异地,若是反叛割据,则无异坑害家人。

“再者实行如此制度,以县为基础。一个知县所掌握者不过一县之人力物力,纵使真有野心,又哪来的实力造反或割据?此与前代节度使之类统辖地域甚大又是不同。便是知府、巡抚、总督之类可以暂时管制更大地域的官员,也必须是奉朝廷号令才行。因为是不断轮换更替的流官,和下属地方官并无深厚密切的私人关系。若是作乱反叛,则地方必不听命于其人。

“再再者,若是天下皆弱,而一地武力独强,或可以担心此地坐大,割据成患。但若是天下各地皆强,即便某地叛乱,又何足为患。一地之力又何足以与天下相抗?

“与其使天下皆弱,不如使天下皆强!此正如众人皆跪,一人独立。显出此人高大。若是众人皆立,则方才这一人,在众人之中,也泯然而已!”

朱由简抚掌拍手道:“阎爱卿说得好!好一个‘与其使天下皆弱,不如使天下皆强!’”

高文彩低下头,沉思片刻,也觉得阎应元所说的话,无可辩驳。

阎应元神采飞扬,继续说道:

“臣还想过在京师和地方分别设立武校,系统培育将帅之才,教师不仅需有熟读兵书者,也需有经历实战的老兵。比起如今将帅,大多自学成才,岂非远胜?”

说到这里他遗憾的长叹了一口气:

“臣最钦佩昔日抗倭名帅戚少保。戚少保真乃文武双全,阵法器械都精通的奇才。

“当年若有武校制度,戚帅一身本领能传授年轻学子,若能再培育出百多个年轻将帅,代代相传,则如今我大明何至于如此窘迫,缺将可用?”

朱由简知道阎应元说的武校就相当于后世的军校。

这阎应元说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说到自己心坎里去。

也不由遗憾地叹了一口气:

“以阎爱卿如此大才,朕恨不能马上让你当兵部尚书,至少也是锦衣卫指挥使,可惜可惜。”

阎应元苦笑一下,说道:

“若是那样,臣只怕立刻成为众矢之的,反倒还不如现在当一个锦衣卫总旗自在。”

朱由简点点头,随即面色严肃道:

“朕让你当这个总旗,你却不可真将自己视为一个区区总旗。”

“按制,总旗可领兵五十人。朕特许你领百人。并且这百人许你自行招募各方豪杰。你把这一百人若能训成和你一般的将才,每人再带百人,爱卿这百人就可相当于一支万人的精锐之师。”

阎应元听了,心潮起伏,他明白皇帝的意思。

只要自己能训练出这样一支队伍。

以这个实力做基础,陛下自然可以镇住反对意见,继续往上提拔自己。

到那时候自己所设想的种种变革,能全部实施都有可能。

他想到这里,弯腰恭敬行礼道:

“臣阎应元,谢皇上的知遇之恩。”

朱由简又沉吟片刻:

“你明天起,以锦衣卫总旗身份移驻昌平州,免得在此地受亲属乡党干扰。”

“朕明日就从内帑里拨给你五万两白银,尔后裁削锦衣卫,裁减太监宫女,至少也可省下十五万两,也会陆续转拨给你。”

“这二十万银两用途,全由卿自定,旁人不得干涉。”

“总之,朕要你先在两个月内,训练出百人精锐。两个月后朕就要用。你可能答应?”

阎应元目光沉凝,略微思索后答道:

“练兵最好从少年开始,不过陛下若是要急用,应元也可先招募已具备成熟技艺,精通技击的百多名壮士。

“不瞒陛下,臣幼时曾随父闯荡四方,也结交了不少民间豪杰。燕赵之地,草野之间多有壮士。只是官府不取。

“陛下给臣以自择之权,莫说百人,就是千人也能得。”

“臣严加训练。散则各为万人敌,合则可成所向披靡之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