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军进驻京城,文官集团对此肯定是不满到了极点。
不过好在,正德跟江彬打得火热后,就在对方的撺掇下,带着这帮如狼似虎的边军离京前往西北巡幸。
并且还在宣府大兴土木营建了“镇国府”。
而朱厚照也非常喜欢宣府,一住下就不想回京了。
他还将“镇国府”称为“家里”,命人将京城豹房里面自己的常用之物,以及女人和珍宝千里迢迢运往宣府。
正德在宣府一呆就是两年。
其间,更是跟蒙古小王子达延汗打了一场,按照史书记载堪称诡异的战争。
双方总共投入10万大军,足足激战了5天,结果阵亡将士加起来还不到三位数……
就死了这么一点儿人,其中一个敌兵竟然还是被那位镇国公、威武大将军朱寿给亲手斩杀的。
战争规模和结果一对比,可以说还真就是离了个大谱。
更何况,此战后不久,身体一向健壮的达延汗就不明不白地死了。
种种情况说明,当时的真实情况,绝对跟史书上所记载的不同。
要知道,这一战的胜利者,可是大明啊。
可在那帮修书人的笔下,明军的伤亡居然比蒙古方面还要高得多。
显然,是有人在刻意隐瞒真实的战况。
这样做的目的,毫无疑问就是想要诋毁朱厚照,不让他的功绩流传后世。
会这么做的人,当然只能是那帮几乎就要跟正德水火难容的文官集团了。
其实真要说起来,就连京军和边军相互调换,对早已是弱鸡的京军战力提升,也是极为有益的。
正德继位之初,就曾对京军进行过一次大的革新。
先从十二团营中选出了六万人,后又从这六万人里挑选出两万四千人,建立东官厅。
然而,在刘六、刘七起义时,这批所谓的京军精锐却差点没被农民军打出翔来。
于是,平定起义后,朱厚照又听取了英国公张懋的建议,成立了西官厅。
至此,东西两官厅算是取代了团营,成为京军的代名词。
不过虽然换了马甲,京军的战斗力却并未因此增强多少。
所以,把这批京军换到边关,让他们经风历雨一番,绝对是有莫大好处的。
当然,在杨廷和等文官眼中,朱厚照这样做就是不尊祖制,在乱来。
而撺掇皇帝这样做的江彬等人,自然也是佞臣。
那帮文官之所以讨厌边军留驻京城,说白了,还是惧怕自土木堡之变后便形成的文尊武贱形势发生改变。
皇帝宠幸江彬等边将,而边将手中又握有文官难以染指的边军,这也就相当于,皇帝手中凭空多出了一把能杀人的刀。
朱厚照也正是靠着宦官和边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文官的掌控,获得些许的自由度。
文官集团对此,自然是深恶痛绝的。
正德其实是一个有能力,也有想法的皇帝。
但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会玩平衡术。
历史上,有资格对平衡二字嗤之以鼻的皇帝当然也有。
那就是像朱重八和朱老四那样,踩着累累白骨,自己一步步走上那个位置的帝王。
只有他们,才能够一边居高临下俯视着自己脚下那些人,一边漫不经心地问:
谁赞成,谁反对?
然后,把所有敢说反对的,连同他们的家人,全都砍个干干净净。
甚至,就算你表示赞同,他只要看你不顺眼,也可以找个理由砍你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