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酒蒙子(1 / 2)

隋末之万钧之势 Ling君 4656 字 2022-01-03

响鼓不用重锤,这一次王玄策的建议,虽然被姜万钧驳回,但一颗种子却已经埋了下去。

崇文院和国子监的学生中,不乏脑袋灵活的人,从皇上的态度中,他们已经隐隐约约察觉到了一些东西。

颜师古反对反了个“寂寞”,姜万钧提都没有提国子监……

寒暄过后,姜万钧带着人迈步走上了台阶,为了招待学生们,他可是没少花心思,连立政殿都开放给学生们参观,宫福带着几个小太监负责给大家讲解。

皇宫里有专门记录文武百官所立功勋的宫殿,墙壁上挂着魏征,李纲,褚亮,李靖,颜文远等人的画像,一共十二幅,全部是内阁宰相。

巨大沙盘让许多第一次见到的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在没有看到沙盘之前,在场的人没有几人真正知道大宁有多大。

大宁有多少郡县,有多少土地,有多少人口,这些仅仅只是一个数字,只有用沙盘呈现出来,大家才会有最直观感受。

“国家”概念,正慢慢变得深入人心。

“大宁的最北边现在还在下雪,可是大宁的最南边现在已经可以穿短袖了。

辽东这会儿天已经黑了,可是河西现在还是白天……”

宫福语言夸张的给大家讲述着后世小学生可能都知道的常识。

语言不够生动,比起后世的导游差远了。

姜万钧感到最可惜的是,颉利可汗已经“被自杀”了,要不然这会儿肯定要被拉出来,供大家“瞻仰”一下的。

姜万钧不知不觉已经收藏了十几把可汗金刀,这会儿正盛放在一个托盘里展览。

“陛下,您这是唯恐学生们不够尚武啊!”李纲苦笑道。

姜万钧笑了笑,“如果读书有用,可以让人更深明大义,那就让武将都读书好了。

如果读书没有用,那说明‘书’本身就存在问题,已经失去了导人向善的‘功能’。

文纪先生以为呢?”

“臣受教了。”李纲知道自己无法说服皇上。

不过正如皇上所说的那样,如果教育有用,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教育来解决。

如果教育没有用,那问题便不止会出在武将身上,单单拿出武将来说事,有失公允。

“唉!朕到是想开放蔬菜大棚和制造局来着,可是皇后说什么都不同意,嫌丢人。

真是的,赚钱的时候怎么不嫌丢人呢?”姜万钧转移了话题,故作不满道。

这种玩笑话,姜万钧只能和李纲说一说。

换成别人,姜万钧敢说,他们也不敢听。

“要臣说,皇后娘娘这是怕别人把皇宫里赚钱的买卖给偷学了去。”李纲家里的那个老太婆还不是一样,以前生活拮据的时候,省吃省穿。如今他已经贵为内阁宰相,俸禄多到根本花不完,子女又不需要他发愁,结果家里头老太婆还是省吃俭用。

“文纪先生,这技术啊,只有传开了才是对国家最有利的。嗯,不过保密也很重要……”姜万钧说了一句车轱辘话。

现在可没有“专利”这个词,所以连许多手艺师傅,教弟子的时候都要留两手,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李纲点了点头,涉及到经济问题,撞到他的知识盲区了。

姜万钧也没有多说,大家迟早会明白制造业的重要性。

姜万钧和魏征,李纲等人闲聊着。

古有君子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崇文院和国子监的课程表,也是围绕着这“君子六艺”来安排的。

姜万钧有心改动,但实在是力不从心,他又不可能亲自去上课,最后还是要仰仗老师去执行。如果执行的人有抵触情绪,姜万钧总不能将刀架到老师的脖子上去,所以他只能提出自己的建议,最终要李纲等人放手去做。

不过在幼儿园的课程安排上,姜万钧总算能插得上手。

这得益于他力排众议,增加了女老师的名额。

姜万钧都没有想到,他的这番举动,收获相当大。

姜万钧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五字教育方针,得到了萧氏等人的大力支持。

“陛下,您真决定每三天就给国防大学的学生上一节课啊!”萧氏还以为皇上就挂一个名,刚才在边上听了一会儿,这才发现,皇上这次是来真的。

“萧园长,如果你不反对的话,朕每五天也可以去幼儿园给孩子们上一节课。”姜万钧半开玩笑道。

“陛下,您还是饶了我吧!”说实话,萧氏很心动,可是她不敢。

皇上真去幼儿园给孩子们上课,朝中的大臣非炸锅不可。

“朕就是随便说说,小骨朵他们这些孩子是大宁的未来,朕真希望他们能够快点长大啊!”

作为改革者,姜万钧深知日子不会太好过,他只能盼着小骨朵她们这么一代人成长起来,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一切才会进入正轨,他才能稍微松一口气。

不过,姜万钧要改革的决心和意志是不会动摇的。

他既然接手了国防大学,那么就要着重打造一个“军事体系”。

因为只有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军事体系”,保持其健康稳定的成长,才能为大宁保驾护航,才能保证大宁长治久安。

而“武将”在一个“军事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历朝历代,武将的地位都很尴尬。

在建立政权的初级阶段,武将往往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武将参与的“改朝换代”原则上就不成立。

但随着政权稳定之后,武将善于破坏而不善于建设的缺点会被放大,因此势必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等到国家进入和平发展阶段,武将的处境会进一步恶化,被排挤,被打压,被猜忌……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武将,怎么可能肩负得起守土之责呢?

古往今来,许多政权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或者也可以说是有意为之,目的就是要削弱军事集团对一个政权可能造成的危害。

文官总喜欢强调“骄兵悍将”可能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却从愿意承认,他们的破坏力,有时候比起“骄兵悍将”更甚。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放下刀枪,拿起笔杆子,要造反他还是会造反。

造反是一种利益上的选择,而非职业选择。

文和武都只是一种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