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说,李自成这四十二天当中,虽然做了很多必要的事情,但最紧要的事,他却没有做好。”
“第一件事,就是理顺内部关系。”
“李自成攻占京城之时,虽然号称百万大军,但是在攻克京城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说是兵不血刃。
“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也没有什么关键战役,与其说是农民军强,不如说是大明丧失民心,腐朽不堪。”
“多年的两线作战,也已经耗尽了明朝的最后一丝元气,尤其是李自成从西安东征到京师,一路上除了宁武关之战等少数战役以外,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可是,即便是宁武关这样的战役,也显示出了李自成军队的问题,面对明君周遇吉部的顽强阻击,拥有绝对优势的李自成,也只是惨胜。
“虽然打下了京师,但也说明李自成的大顺军,实在难以称得上是劲旅,这支军队距离正规军的标准实在差了很多。”
“面对明军中的天雄军,秦军更是胜少负多。”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战力差距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大顺军的组织构成。
“其中有投降的明军,有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主势力,有山贼流寇,更多的是流民百姓,可以说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既没有强大的领导力,也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所以他们的战斗力自然十分有限。
“这样的军队遇上早已腐化的明朝地方军还能打一打,但遇到强悍的关宁军,乃至于正处在巅峰期的满清八旗军,自然也没了什么胜算。”
“在北京的四十二天,李自成要做的,不应该是自以为天下太平,可以慢慢做文治,而是要整顿军队,树立绝对领导,提高战斗力。”
“当时吴三桂拒绝投降后,李自成命令李岩和刘宗敏讨伐,结果两人谁都不去,李自成竟然也没有办法,只要自己御驾亲征。”
“如此这般的情况,很难想象是发生在一个刚刚诞生的朝代,更像是王朝末年的怪诞,将领不听命的情形,从闯军入京一来,就一发不可收拾。
“李自成的另一大失误,是战略眼光缺失。”
“李自成的称帝大业,在占领京城之后达到巅峰,但下一步该怎么走?谁在是眼前最大的威胁?”
“身为大顺皇帝的李自成,对此却全无概念,自以为解决了大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在对待吴三会乃至关外清朝的策略上,李自成虽然注意到了吴三桂,但对于在关外虎视眈眈并且时刻关注着关内局势的清朝,却是全无概念和应对策略。
“在明末崇祯年间,清军也不停地南下,劫掠人口和物资,以充实实力,作为明军的老对手,李自成不可能不知道清军的存在。
“但他对于清军的威胁和野心他显然是无知的,即使知道,也没有做出任何相应的准备。
“他最初招降吴三桂之后,仅仅是派明朝降将唐通的八千人去接管山海关,对于拥兵二十万,即将以倾国之力入关的清王朝,他根本没有想过。
“对于拥兵二十万,即将以倾国之力入关的清王朝,他根本没有想过。
“如果占领京城之时的李自成能够看到这个威胁,着手加强东北乃至北方的防务,大顺政权就算要败,也不至于仅仅四十二天。”
“原本战斗力就有限,对于山海关乃至东北,又几乎无知,这样的大顺政权,又怎能不吃大亏?
“当吴三桂与清王朝沟壑一气达成同盟条约,开始共同对付农民军之时,李自成能够调往山海关的兵力,也不过是只有十八万人。
这一仗的胜负早已注定!
“一不能理顺并整合内部关系二缺乏正确的格局眼光与战略眼光,李自成的这两个毛病,恰恰也是很多野史小说所忽略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