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章 向北(1 / 2)

讨逆 迪巴拉爵士 6397 字 2022-12-18

[[第1065章 向北

陈花鼓的名声曲线是一个爬坡形状。

太平、陈州、北疆……

你去太平提及陈花鼓这个名儿,那些老太平人多半会不屑的道:“不就是那个被恶少们拎着刀子逼迫着杀人的医者吗?”

你没看错,在老太平人的眼中,陈花鼓就是个杀人医者。

他最大的客户是恶少,也就是黑帮分子。太平穷,为了争夺地盘,争夺保护费,恶少们使尽了各种手段——大规模斗殴,打闷棍,凶杀……

陈花鼓的小诊所每每在事后躺满了伤者。

银针在舌头上舔一下,然后扎下去……刚开始双手颤抖,后来麻木,运针如飞。

处置伤口更是简单,上药,包扎,你和老夫说什么死亡率高达六七成,娘的,不都是这样吗?

进了陈花鼓的小医馆,一半人就回不来了。

所以,才叫他‘杀人名医’

后来拜师杨玄,学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医学手段,陈花鼓就真正的往名医的道上一发不可收拾了。

在陈州,陈花鼓名声鹊起。

在桃县,他背着药箱子,带着几个弟子进出国公府的身影,令多少同行羡慕不已。

后来大军出征,陈花鼓就带着弟子们随军效力。

军中处置伤患要求的是快准。

一旦开战,伤患几乎是每一瞬都有,你若是处置慢些,顷刻间地上就能躺满人。

陈花鼓的医术就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千锤百炼。

快!

一眼就能看出伤患的情况。

准!

瞬息就能判断出该如何处置。

接着就是出手如风。

所以,他处置吴云的伤势时,那速度快的令几个同行目瞪口呆。

你特么这是在草菅人命啊!

但没想到就是这么几下子,老吴,醒来了。

这样的医者,称一声名医,过分吗?

绝对不过分。

问一声师承,这是套近乎,也是想琢磨这位名医的来历和流派。

可陈花鼓一开口便是秦国公。

“秦国公?”

老医者的眼泡瞬间好像大了许多。

“国公!”

吴云已经清醒了,看到杨玄后,恍然道:“下官还以为自己到了阴曹地府。”

“我在,阎王爷不收你!”

杨玄拍拍他的肩膀,“好生养着,后续的,我来!”

杨玄出了值房,曾光跟在身后。

“刺客呢?”

这话中带着不满之意。

曾光脊背发热,心中不安之极,“事发后,下官就令斥候追击,追到城外三十余里后,就再无刺客的踪迹。”

赫连燕说道:“刺客应当不熟悉桑州地形,能远遁,我以为是有人接应。”

“你来主持此事!”

这是专业问题,杨玄交给专业的人来办。

“国公,吴勤在里面。”捷隆直至侧面值房。

从刺杀发生后,吴勤就一直留在州廨中,吃喝拉撒都在值房里,半步不得出来。曾光说了,但凡在外面看到他,杀之有功。这杀气腾腾的话把长安豪强吴勤给吓尿了,连门边都不敢靠近。

肖览更狠,说不行就把值房的门窗都用木板钉上,封死。每日给些食物和饮水了事。

肖览知晓,若是吴勤跑了,秦国公来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弄死自己。

杨玄推开门。

屋里,吴勤伸手挡在眼前,眯着眼,努力看着门外的杨玄。

“吴勤?”

“您是……”

“杨玄!”

吴勤一惊,起身行礼,“见过国公。”

杨玄走了进来。“吴氏是想向宫中献媚吗?”

吴勤心中惶然,“老夫发誓,刺杀之事吴氏绝不知情……”

“嗯!”

“老夫猜测,多半是四郎所为。”

“那位四郎和宫中可有联系?”

“不知。”

吴勤低着头,心跳如雷。

不知过了多久,听到脚步声远去,这才敢抬起头来。

杨玄早已走了,赫连燕走进来。

“听闻,吴氏在长安的日子并不好过?”

赫连燕问道。

“锦衣卫指挥使赫连燕?”吴勤问道。

赫连燕点头。

长安上层传言,杨玄身边有个狐媚的令人一见就心热的女人。这个女人乃是北辽皇族,后来不知为何跟了杨玄,竟然被委以重任,执掌密谍锦衣卫。

传闻,这个女人心狠手辣,能笑着杀人。

敢杀人的人多了去,但笑着杀人的,却罕见。

这样的人,才令人惧怕。

“是。”吴勤不敢尝试自己扛刑的能力。

“此次吴氏算是得手了。”赫连燕说道:“宫中那位虽说薄恩寡义,可在这等事上却赏罚分明。吴氏,想来算是攀上了高枝。”

这话听着不对啊!

怎么像是要报复。

若是锦衣卫全力发动报复吴氏,哪怕是在长安,除非宫中派出大量好手看护,否则迟早会玩完。

可刺杀之事确实是给北疆,给杨玄的脸上抽了一巴掌。

若是不能抓获刺客,杨玄收桑州就成了个负面资产。

看!

什么主动投靠,吴氏的人都看不下去了。

自发啊!

记住,吴氏是自发刺杀自己人。

只为了大义!

吴勤额头浸出了汗水,说道:“老夫发誓不知情。”

“你的兄嫂呢?”赫连燕冷笑,“总有人把自己人当做是踏脚石,可虎毒不食子呢!”

吴勤仔细想想,“兄嫂,应当不知情。”

“应当?”

“是。”

“你想死想活?”

赫连燕的问话压根就找不到规律,给了吴勤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不敢迟疑,“自然想活。”

“可你对国公有何用?”

外面走进来捷隆,他按着刀柄,“城外正好缺个杆子。”

“竖杆子……”

长安权贵为何反感杨玄?

固然有嫉妒乡下小子逆袭,和自己肩并肩,甚至比自己还出色的的缘故。也有彼此之间立场相对的缘故。

但更多是一种不适应。

大唐立国多年,权贵们早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事规则,也就是潜规则。

这套潜规则的根本是阶级森严,按照等级利益均沾,对外的表现形式是矜持和高贵。

一言一行,无不如此。

否则,怎么能彰显出人上人的优越感?

可突然冒出来一个乡下小子,杀人的手段犀利的令人害怕,极度不自在。

筑京观!

用敌人的人头或是尸骸堆积成山,这事儿谁做过?

太特么残忍了。

让养尊处优多年的权贵们很是不满。

而竖杆子更是令他们夹紧双腿,菊花一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