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百姓哀苦(1 / 2)

乾清宫中。

朱由校拿着王安给他的那一沓纸张,扫了四周一眼,然后又对王朝辅说道。

“吩咐下去,今日王安来乾清宫的事情一个字也不要说出去。”

“是。”王朝辅躬身答道。

其实自从几个月前宫中大清洗之后,外朝就很难打听到宫里的消息了,但是即便如此,朱由校还是再次特意吩咐一句,可见对于此事的重视。

可以说无论是朝堂上的官员,还是地方上官员,都不希望皇帝能够清楚了解到下边的消息,他们想的只是将皇帝当个吉祥物供起来。

而王安最后离开时刻的这一些见闻,可以说是相当真实的大明民间写照了。此举无疑背刺了文官们一刀,而且消息流传出去的话,很可能会让一些人有了警觉,甚至搞得政局不稳都有可能。

吩咐完毕后,朱由校才终于打开看了起来。

王安记录的东西很零散,也根本没有怎么系统归拢过,内容还非常多。

但是朱由校却看得非常仔细,因为这上边的每一言都是王安亲身经历,亲眼所见,肺腑之言。

随着一张张翻阅过去,朱由校的脸色也越加阴沉。

上边记录的东西很多,其中主要有那么几点,其一便是粮食问题。

根据王安观察调查得出,最近一些年天灾频发,虽导致百姓种植的粮食大幅度减产,致使大量百姓活活饿死。但是这却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祸。

天下良田半数之多已尽皆士绅豪强之手,不纳税于朝廷则也罢了,更甚者还将万亩良田种植茶叶,桑树等不能供百姓食用的东西,然后海贸走私,以此来换取更大的利益。

东南很多豪族虽有良田万亩,却不种植生产粮食,这也致使贫困百姓食不果腹,易子而食。

不仅如此,他们还用手中巨额的财富囤积粮食,哄抬粮价。

因为一条鞭法的实施,百姓们所交的田税赋税等已不再用实物,而是选择用白银。每年粮食丰收之后,百姓们便要用手里打下的粮食来换取白银,以此来缴纳赋税。

每当这个时候,官商勾结,这些奸商们就会左手倒右手,大量出售手中囤积的粮食,以使市面上的粮价降到最低点。

百姓们哪怕是丰收的年景,用手中大量的粮食也只能换取很少的银子。

而每当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奸商们则会大量囤积粮食,哄抬粮价,再次从百姓们身上刮下一层皮。

如此一年反复两次,试问又有那个百姓受的了这样的盘剥。

这还是王安所见的东南几省比较富饶的地区,其他偏远地区呢。四川奢安之乱即将爆发,山西陕西民乱起义已见端倪。

想到这里朱由校脸色就阴沉的可怕,同时又深深的担忧着,不知任命朱燮元为西南总督之后,原史中那一场持续十数年之久的奢安之乱能不能快速平定。

在这场叛乱之中那些奸商们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怀着这样的心情,朱由校又继续打开那一沓纸看了下去。

后边的内容又记载到。

百姓们不仅仅受到这样每年两次的盘剥,其中民间高利贷横行,每当到了交税时节,不仅仅是奸商贪官们压低粮价,赚取暴利的时候,也是高利贷这种民间黑恶势力出动的时候。

灾害年间,百姓没有足够的粮食换取足以缴纳税收的银子,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借高利贷。

利滚利之下,百姓们买儿卖女来偿还都算是好的了,家破人亡,逼的全家集体上吊才是最常见的情况。

最可气的是什么,高利贷这种黑恶组织竟然和那些奸商们合作,或者说这些黑恶组织就是那些奸商们专门养出来的。

为得就是逼死百姓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霸占他们的田地。

如此周而复始之下,百姓们手里的田地越来越少,要交的税却一层不变,而士绅豪族们手里的地却越来越多。

直到百姓们忍无可忍,揭竿起义的时候,便是一个王朝真正灭亡的时候。

所以王安在最后疾呼道: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此刻,朱由校拿着纸张的手都在不住地轻轻颤抖着,可是其坚毅的面庞却在尽力不让人们发现自己心中的愤怒和恐慌。

自己虽然来自后世,对于大明朝的灭亡有着自己的理解,可毕竟不曾真正亲眼看到过,更没有机会去到民间仔细探查。

此时看着王安所说的一字字,一句句,却似针扎一般难受。

朱由校知道,要想改变这一切,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可让他难受的是,事情多拖一分钟,百姓们就要在水深火热中多煎熬一分钟。

这对于一个曾经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人来说,绝对做不到熟视无睹。

深呼吸了好几口气后,朱由校静下心来,继续向下看去。

王安对于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促成这一切的原因便是海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