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中、马士英派的特使与朱慈烺和张焉将最终的待遇谈妥了。南京宫室由任双友派兵护送到北京城中。到了城中后,朱慈烺一家以及张焉仿效监禁孙传庭的办法,束足三年。
三年后、恢复自由身,和其它亲王一个待遇正常生活。在束足期间,宫里还是会支付月例。大明新规亲王府月例是二百两,其中包涵了所有家眷的吃穿用度,而且是降等袭爵。到了下一代,除了袭了郡王位的世子外,其他人就要自谋生路了。不过朱慈烺的财务要比别人宽裕一些,张焉也是能领一份类比亲王的月例。两份月例加起来,一年就是近五千两银元,养活个不大的家庭足够了,朱慈烺现在和张焉是母子关系,自然是一家人。
相比与之前宗室的待遇,现行的待遇要差的多,宫里一年用来供养宗室的支出还不到三百万两银元。要知道在改制之前,大明一年供养宗室的正常支出四百万两银子都打不住。现在宫里的收入多了,宗室方面的负担却轻了,一进一出给大明减了不少负。
不过这对宗室来说,也不完全是坏事。他们白拿的钱是少了,但上进的通道却多了,不像之前,只能做行尸走肉当猪养。他们可以通过皇家办的一系列学习培训机构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并通过宫产和皇家银行的渠道就业,自己给自己挣一份工资出来,同时还有很多上进通道,最优秀的一波人甚至能进入官场。
哪怕是最次的,一月挣二三两银元的工资还是能挣上的。以大明目前的消费水准,一月二两是够维持一个小家庭日常生活的。宫里还有福利,能解决基本住房问题,标准不算差。前些年的底层宗室,还没这么个待遇,有人去要饭哪。
谈妥条件后,南京宫室的主要人员随即离开南京踏上了北上之路。宫里的其它好几千闲杂人等,原地待命,等待宫产系统派人过来安置和疏散。
“南京那边的宫人,由宫产系统在南京城办些厂务来解决安置问题。南京宫城完了改建一下,在原址上建三所大学吧,一所综合性大学、一所师范、军官学校在那边再设一所分校。
撤销南直隶的建制,撤销南京六部和都城待遇,以原庐凤巡抚府管辖的地域为基础设徽凤行省省治设在庐州,南直剩下的地方设江南行省、省治设在南京城,松江府为特别府建制与北京城等同。”朱由检在御前会议中,给南直和南京城的最后接收方案定了调!将南直一分为三,同时还将南京城的级别往下降了一个大台阶。
这么做、不止是源于后世记忆的影响,更深层的原因是降低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士人的影响。原来的南直太大了,而且经济基础还好。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南直的经济支撑,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就会一直强势,哪怕暂时被打压,时间一长又会恢复原样。
既然如此、那就玩拆分,让他们变散、形不成合力。以后、整个江南的核心区域,要从南京和苏州挪到松江。从地缘因素来考量,松江府做核心要比南京城做核心更适合中枢朝廷掌控江南。松江府虽然能占上、海运和长江航道的便利,适合发展经济。但它的地理位置太过偏东,不像南京城天然的就是江南的中心,能让整个江南的资源自然而然的向自己集中,综合来看,松江府自然吸附能力还是要比南京城差一些。
后世、哪怕南京城的经济发展在整个江南地区并不是最前列的,政治地位也一般,但他的科教文卫却一点不输于比他排名靠前的城市,同时他对邻省的影响也是其它任何省会级城市所不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