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个大毛病外,功率同样是问题。造出来的样车,没法在现下通用的马车轨道上跑。要想在通用的马车小轨上跑,就得缩小机身。缩小机身并不是改用小号的蒸汽机就完事了,首先要考虑的是动力问题。小号蒸汽机载重有限,宋应星他们试验过,不要说载数截车厢了,就是只带个车头跑、都费劲。说白了就是现有的蒸汽机面临着后世的飞机发动机才会用到的一个核心指标,推重比不够。
效率太低、推重比不够,蒸汽机越小、问题就越大。小到一定程度,连供应自身所用的煤和水都承载不了,那还怎么用?
蒸汽机要缩小,其它配套的系统也得相应缩小,以现有的技术、有些配套的系统缩小的难度非常大!
技术还是不成熟啊,离合、变速、动力等主要系统,还有制造工艺的精致程度离造出成熟的驱动火车正常行驶的系统还差着一大截,自然造出合用的火车就还差的远哪。
只到今天,朱由检才理解了后世历史书上为什么会给整个工业时代分代了。从表面上看、三次工革命好像只是各自代表性机械的不同,然而实际上这三个时代最大的差别是整体工业水准的鸿沟。以早期蒸汽机时代的工业能力,即使是知道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原理,也是不可能跳过蒸汽时代直接进入下一个时代的。
蒸汽机时代通用机械的分差差不多毫米级就行了,而到了内燃机和电气时代、分差则到了丝这个级别,至于计算机时代,那玩意的精度衡量标准是纳米!蒸汽机火车看着大,但实际上它用到的系统最少要比内燃机和电动力系统少十倍以上!
说回现在所面临的困境,眼下其实只是解决了蒸汽机从无到有的问题而已。任何东西不是有了就会成熟,这中间的距离还长着哪。火车的成功使用,才是蒸汽机走向成熟的标志,而这个过程,还得有大量的技术积累。当各种技术的积累达到了临界点,才能爆发下一场技术革命。
“确如先生所言,现下来说离制出真正合用的火车还差的太远,今年就制出合用的火车是不现实的。然而咱们的方向是对的,一年不成,就两年、两年不成就三年,在朕看来,五年之内让合用的火车上路,在铁路上大量取代马车还是可期的。”了解了现状后,朱由检也就接受了现实,将预期的时间放到了五年的宽度。
五年内实现火车上路,这应该能实现!至少现在已经迈进了蒸汽时代,而且对产品的终极形态的技术路径也是清楚的,用水磨功夫磨都能在五年磨成功。
蒸汽机已经有了应用场景,现在生产规模也上来了,走向成熟的过程肯定不会太长,对这一点,朱由检还是有信心的。
“陛下莫要太忧虑,以老夫所见,三年内造出堪用的火汽车问题不大。只要这种车造出来,必是保我大明江山永固之利器。”对于火车的功用以及皇帝为何尤为关注这玩意的进度,宋应星看的很明白。有了铁路和火车,大明就能连成一张高效率运行的网,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和以前比将完全是两个概念。有了马轨铁路线,大明都换了样子,更别说有了火车之后。
“先生也不要太心急,火车研制再重要,也没先生的身体对大明重要。这一点先生得分清楚,像先生这样的大才,才是真正的大明之宝,万不可出差错,让朕痛失国之重器。”宋应星年龄这么大了,朱由检还真担心他没日没夜的工作,将身体给累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