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你就得买份报纸自己看了。”
闲人从袖子里掏出了五文小票,向报童买了一份大开面的报纸。拿在手中,迫不及待的当街看了起来。
还是自己买一份报纸看起来带劲,松江府衙门口、以及港口和几处繁华之地,都有贴报纸供大家免费观看。可那地方人山人海的,完全不能好好的看报。
后世的报纸看完后,多数就变成了废纸,别做他用,甚至大多数报纸都没人看,单位买来之后就堆在一旁无人问津。这个时代情况可就不一样了,五文钱一份的报纸买了、即使是看完了大多数人也舍不得扔,会专门收集起来,闲着没事的时候,拿出来再看。
街面上的茶摊子,还有专门的读报人,将每期的报纸进行解读,供不识字的人一边喝茶一边了解咨讯。
“听报上介绍说,话剧里边用的道具全是实打实的,每一幕都得换景。你说换景这么麻烦,演出的时候会不会停半天啊?”茶摊上喝茶的人最近这两天聊天的内容主要是即将上演的话剧。这玩意太过新鲜,只听人说特别好看,但大多数人没看过,全凭想象,自然是越想越玄乎。
“你们啊是没看过话剧,换个场根本不用多长时间,最多一刻钟就能搞定了。话剧最好看的是灯,演出的时候谁说话、灯就照在谁的身上,好看的紧。”
“灯还会跟着人走啊?老五你看过话剧?”
“前些日子跑海船,去了趟天津,那边就有话剧在演,不过不是风雨楼这样名家云集的剧,我看的是小品剧,里边的人演的可好笑了。”
“小品剧?哪和正经的话剧有啥差别?”
“听人说、大话剧要两个多时辰才能演完,小品就一刻钟便能演完。大概差别就是唱戏的折子戏和全本的不同吧。”
“原来是这样啊?看戏的话能看全本还得看全本,这次咱们府里好不容易有演全本,还是从京里过来给皇爷爷们演戏的大角,咱可得赶紧排队将票买上才行。”
“听人说、京里卖全本的票都一票难求,也不知道咱们府里的巡演票好买不好买!”
《风雨楼往事》吴语版在松江府的巡演,可谓是大获成功。连演五日,每天演出的五百多张票,几乎是秒空。买不上票的人,甚至都围在剧院门口等散场,想着从看过的人嘴里听听到底怎么好看。
有机灵的茶馆说书人,想尽办法买了张票,将剧里的内容记下以后,隔天就改编成同人话本,在茶馆讲书,供那些看不了原版话剧的人听个新鲜。
那些说书人,尽管听的时候都是认真在记,可讲的时候多少都会有出入,再说话剧与说书在表现上本来就差别很大。所以当松江府流行起《风雨楼往事》话本的时候,呈现的内容就和原本的话剧版有了极大的差别。
阮大铖专门穿便装去听了几场评书版的《风雨楼往事》,听过之后他觉得尽管魔改严重,但核心的意思还是没变,这就够了!有这些评书艺人的再加工和传播,形成的舆论效果只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