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倒不是!宫里今年在大宁弄了不少项目,那边缺人手。调我过去是本着锻炼我的原则,在那边干两三年升职会很快的!等我回来,差不多就能独立撑事了。”
“可是,哪地方毕竟兵凶战危的。”
“朝廷有数万大军在哪儿,不妨事的,俗话说富贵险中求, 不去外边磨炼,我很可能一辈子就只是个小管事,没啥大前途。”
“既然你主意定了,哪就去!到了那边注意安全,家里这边你放心,有我在一定不会有事。”
见刘大壮答应了自己的请求,李玉亭放心了不少。这次去大宁,一半是因为宫里的原因,一半是因为他自己想去。宫里对去大宁的人,给的条件非常好,李玉亭知道自己没人脉,哪就得抓住这种机遇,不然是很难往上爬的。自己年龄小,正是往上爬的时候,他算了一下、去大宁磨砺上三年回来,年龄也就是十六七的样子。哪时候正是风华正茂,自己的资历又提了起来,往后的前途必然不可限量。作为从大杂院走出来的孩子,他是很有上进心的,怎么着也要比洪狗子混的要好一点吧?
活下去、是前几年京城大多数人的主要追求,而现在京城的大多数人开始追求着改变自身社会地位了。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社会环境,上升通道应该是相对多元和扁平的。大明之前的情况就不正常,将主流的上升通道压缩在了科举这一条路上,从而出现了全社会围绕着科举考试发生了变态。科举成了唯一的通天之路,离了科举、其它的奋斗都无价值。朱由检的设想是尽可能的多打通几条上进之路,同时又让每一条路不那么立竿见影的改变自身阶级处境,如此一来、就可以极大的防止社会变态和畸形化。一个社会不能极端的重武、也不能极端的重商、当然、更不能极端的强调所谓的文事,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是通天大道。
自小在京城长大的李玉亭他们,在想办法上进,甚至不惜走出京城,在广阔天地上寻求作为。也有不少人、来到了京城,以求在这大乱世中获得一块安宁的庇护所。
沈梦庚、浙江绍兴一带的一个小文人,参加了数次科考,最终还只是一个老秀才。老秀才也得谋生、他谋生的方式稍微有点特别,靠写话本小说和编杂剧剧本为活。这是一个在明末相当小众的职业,小众到很难靠它养活自己。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他与阮大铖有了缘分。后来阮大铖做了新民时报总编后,托人带信向他约稿,连载了他的一本志怪小说。别说、小说连载后反响还挺大,最后报社专门做了整册的话本向外发卖,销量同样挺高。有了销量和影响力,沈梦庚自然得到了不少稿费,陆陆续续他收到阮大铖带过来的稿费有好几百两银子。
收益这么好的情况下,沈梦庚在老家就待不住了。今年开春,他携家带口北上,赶到京城来。想着好好的经营一下自己的事业,正正经经的做些事。
“辰星兄、你可是动了来京师的念头!要知道,你现下在文坛,是有大名声的!这次来京师,定能在文坛更上一层楼。”沈梦庚一到京城,阮大铖就跑来给他接风。放到从前,阮大铖是不会将他这种小文人当回事的。但现在不同,像沈梦庚这种有流量的作家,是阮大铖这种搞平台的人最急缺的资源,所以对沈梦庚来京城他是相当重视。要是一般的扑街作家,老阮才不会这么上杆子的来献殷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