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实话就是勾践真的想跟智瑶合作歼灭陷在战场的楚军,只是当前楚军的数量着实不多。
三四万兵力而已,全灭也不可能对楚国造成伤筋动骨的局面。
另外一点,勾践不得不怕楚国上下进入暴怒状态,越国可不是原国,超大可能性扛不住一个暴怒的楚国。
如果楚国的主力在这,勾践能够跟智瑶合作,一定会毫不犹豫选择跟智瑶里应外合歼灭楚军再抓住或杀死楚君章。
现在嘛?
文种说道:“寡君与楚君乃是盟友,岂可行此事?”
不是诋毁,完全就是一种事实。
从春秋到战国,南方的国家似乎都不怎么在乎盟友,远比中原列国更早进入谁的拳头大又硬就能为所欲为的时代。
那一句“盟友就是拿来欺负与兼并”的话,几乎是南方所有诸侯奉行的三观,他们但凡有机会能够办到,绝不会有任何的心慈手软。
当然了,中原的诸侯在三观上面其实也没有好到哪去,只是受到世俗的约束会更大一些,比较难以为所欲为。
智瑶奇道:“如此,越卿此来为何?”
文种说道:“为鲁国而来。”
鲁国?他们的都城已经陷落,各地虽然还有在反抗,可是面对原军的征讨无力招架。
当前,鲁国除了三恒一些城邑仍旧在抵抗之外,其余已经竭尽陷落,不出意外顶多再坚持一年,不会坚持更久了。
这种现状下,原国有可能放弃兼并鲁国吗?
智瑶说道:“此间战事未了,不谈它事。”
文种却说:“鲁为周叔旦采邑,鲁文公国祚,并之不详也。”
叔旦就是周公旦,也被称为周公,就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的主角。
周礼便是由周公旦制定,同时还在《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留有文章。
周王室就是用周礼来治国,可以想象周公旦的影响力有多大,并且还能留有传世文章,世人怎么都会有一些敬畏心的。
别说鲁国在周公旦一支接手之后,其实对山东这一块化夷为夏有比较大的贡献了。
可是呢?智瑶连“九合诸侯,挽救文明”的齐国都吞并了,怎么可能放过历史贡献更小的鲁国。
程朔就代为提问,道:“越国何能,阻我并鲁?”
是啊,越国有什么德行……,不对,越国祭祀大禹那么久,是有一些道德的。
然而,到了勾践这一代,他们有什么颜面阻止原国吞并鲁国啊?
文种说道:“原国已为众矢之的,何故一错再错?立威、立德乃有国格,和好诸侯可使国祚绵长也。”
蛤!?
排除掉越国和楚国,其余诸侯派人来说那些话,还有点说服力。楚国或是越国讲这话,着实是太搞笑了。
文种知道什么情况,补充道:“原国乃是中原之国。”
这是在搞地域歧视啊!
其实吧,纯粹就是越国这边见智瑶先说要立国为唐,后来正式将国号定为原,知道中原人还是追求名正言顺,认为可以用这一点来制约原国。
这不,帐内的好多人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足见是有起到一些效果的。
智瑶已经见识到了“传统”的力量,老实说觉得“传统”是一种累赘或遗毒,奈何普世价值观就是那样,只能选择妥协。
现在越国竟然拿“传统”在对付原国,看样子还有点效果,着实让智瑶察觉到必须做出一些改变的事实。
战事仍在继续。
原军尝试了几次,发现联军仅存的营盘重新稳定下来,乃至于再剔除一些杂鱼之后变得向心力更强。
几次攻击之下,原军发现付出的伤亡在增大,本来的战略目标就是困住楚君章,好勾引来更多的楚军,保持攻势的同时采取稳步压迫为主,降低本方的伤亡,持续对联军的杀伤。
另一方面,原军这边不见了约六千骑兵,他们其实是去追杀赵氏了,只是暂时没有传回信息。
尽管战事只是进行了一天,初步的伤亡统计上来,原军这边的伤亡约有三千,伤兵与阵亡以骑兵的数量较多,步兵的伤亡不足千人;联军那一边,不算伤患仅是猜测阵亡人数,初步估算约在万余人?
联军死于原军各种远程攻击的人数较多,更多的是死在自相残杀或失踪、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