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渠梁的薨逝,不仅使得整个秦国都陷入到了一片悲伤之中,并且犹如一颗扔进水中的巨石一般打破了列国之间平衡的局势。
在得到了来自秦国都城咸阳的消息,确认秦国一时半会儿不可能分神之后,此时在位的楚王芈商果断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开启了第二次攻伐吴国的行动。
楚国吸取了上一次攻伐吴国失败的经验,不再仅仅由一路大军向着吴国腹地展开攻势,而是选择南北两路同时对于吴国的国土发动突袭。
南方的这一路,楚王芈商以此时的楚国令尹昭奚恤为大军主帅,统率十万楚军从越地出发向着吴国腹地攻伐而去。
这一支大军的任务便是沿着上一次楚国攻伐吴国道路,以最快的速度攻占吴国的都城吴城,给吴国以战略之上的重创。
除了南方这一路比之上一次伐吴之时更加雄厚的大军,楚王芈商另外在江水以北也布置了一支大军。
这一支人数大约五万的大军,将会在这些年来在楚军之中名声鹊起的将军屈丐的率领之下,从楚国的淮北之地出发自西向东攻略吴国江水以北的国土。
另外这支大军除了攻伐吴国土地之外,还肩负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即切断吴国与其盟友陈国之间的联系,使得陈国的军队在一定时间之内无法对吴国起到有效的支援。
为了这一场第二次对吴国的攻伐之战,楚国动用了整整十五万大军,而他们此次的目的也很明确。
那就是趁着秦国内部权力交接的空窗期,一举覆灭吴国这个自己在东南之地的心腹大患,洗雪当年自己兵败吴国耻辱。
对于这一点,楚王芈商心中十分清楚、与之交战的吴国上下心中清楚,那些得到楚国再度对吴国出兵的中原诸侯们心中更加清楚。
当楚国调集了整整十五万大军攻伐吴国的消息摆在这些诸侯几案之上时,那些诸侯心中都难免生出一种兔死狐悲之感。
虽然上一次吴国在盟友陈国的帮助之下击败了强大的楚国,但是这一次面对楚国来势汹汹的十五万大军,吴国又能支撑多久呢?
恐怕要不了多久,吴国便会步自己曾经宿敌越国的后尘,成为楚国覆灭的又一个国家吧。
而吴国若是不复存在了,那么楚国要攻伐的下一个对象又会是哪一个国家?而又有谁能够来阻止这个南方那只已经张牙舞爪、随时准备噬人的猛兽呢?
想到这里,这些诸侯的目光几乎不约而同地看向了西方,看向了那个已经多年未曾有过对外攻势的秦国。
即使这些诸侯心中十分清楚,秦国腹中潜藏着图谋可能并不会比南方的楚国少多少,甚至还有可能更为巨大。
但是相比较于楚国这个在自己身前,随时可能将自己吞噬的骇人巨兽,秦国的威胁在这些诸侯的心目之中只能放到次要的位置。
一时之间,这些诸侯们纷纷向着秦国、向着咸阳派出了使者,列国通往秦国关中的道路之上更是热闹非凡。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仅仅将身家都押注在了秦国的头上,也有诸侯在积极调动自己国内的兵力准备积极防御楚国可能采取的下一步行动。
比如韩国、梁国这两个曾经晋国的继任者,再比如陈国、齐国这两个从原本齐国之上分裂而出的国家,都纷纷将自己国内的精锐士卒调往了与楚国接壤的边境之地。
就在楚国大军攻伐吴国的同时,列国与楚国的边境之上也是一片风声鹤唳、随时有可能爆发一场新的战争。
也正是伴随着这种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楚国对吴国的攻略足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
首先是北路那支五万人的大军,在主将屈丐的统率之下他们几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吴国的江北之地,完全切断了陈国与自己盟友的联系。
这一下子原本聚集重兵、准备等到吴国局势不稳便果断出击的陈国不仅先前的计划落了空,现在更是要谨守边界以防楚军可能的北上动作。
而没有了陈国这个盟友的支持,没有了江北之地作为缓冲,吴国的局势也在一步步地走向不可挽回的深渊。
由老将凌奕所率领八万吴军与北上的十万楚军在吴城以南的地域展开大战,前期吴军虽然小胜了几场,但是最终还是因为兵力之上的弱势兵败而回。
此战过后,凌奕明白自己手中虽然握有八万之众,但楚军这一次派遣的军队远非上一次可以比拟。
如今江北之地已经为楚国所占据,南方又有楚国十万大军虎视眈眈,此番吴国或许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
不过即使如此,即使明知前路会是一片昏暗,吴军主将凌奕依旧决定放手一搏。
大战落败之后,吴军主将凌奕果断放弃了都城吴城,率领着仅剩的五万大军北上丹徒之地准备展开最后的防御。
这一次楚国南方军团主将、令尹昭奚恤吸取了上一次楚军兵败的教训,没有匆忙向北进攻而是选择在吴国都城吴城休整。
楚军的休整持续了数月的光景,在这段时间之中,整个吴楚之战的战场之上都显得那么的平静,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似的。
不过双方高层的心中都很清楚,这一切不过是最后决战之前那最后的几分平静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