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储备官员(2 / 2)

“哼,如今陛下又了拼音字典,又多了报纸,对我等已经够仁慈了。

你还在此地阴阳怪气?你可知道崔卢王郑皆为此次开战捐了二十万石的粮食?”

那人被怼的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而另一旁有人默默的权衡到:“难道我等不是应当思虑是不是要远赴他乡在高句丽任官么?”

“这还用想,若是高句丽被打了下来,那高句丽便是唐土,不!应该说是高丽。”

“就是,考了数十年,眼下便是千载难逢的翻身之日。”

“是啊,仅此一年,或许明年便没有了,难不成还得继续看着名门望族霸占榜首,我等永无翻身?”

儒生们面面相觑,皆看到自己眼中的不甘心和无奈。

自从拼音字典流传开来之后,书本的价格倒是少了许多,读得起书的人更多了,但这并以不意味着能够比得过名门望族。

而眼下三百多人,只有少部分的是有钱人家中的子弟,大部分都是拜了个恩师的穷酸书生。

如今陛下想要将高句丽打下来之后用汉人统治,录取三百个人。

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谁愿意放弃呢?,谁甘心自己一辈子做一个落魄的穷酸书生呢?

但高句丽路途及其遥远,而且还有灭国之恨,就算是死在那里都可能每人知道。

“难道你们想像他一样?”一人指着一旁的人说道。

众人转头,只见在一旁的角落之中,一个年轻的儒生正在安慰着自己的老父亲。

那儒生的父亲头发发白,正失神的念叨:“三百名,三百名都没考进···我就是个废物···呵呵废物。”

而他的儿子正在一旁搀扶着安慰道:“父亲今年考不上,明年再来。”

此情此景温馨而又感人。

但众人看的心中发怵,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触。

十年寒窗苦读,他们有何尝不是考了多年呢!

明年复明年,头发都白了,哪还有那么多的明年,这说不定就是自己将来的写照。

正在这时,一阵敲锣打鼓声出现。

众多儒生抬头一看,原来是庆贺的队伍,领头的是状元郎。

只见他头顶状元帽子,身披状元服,胸口一朵红绸花,喜气十足,胯下是一匹白马。

身后是榜眼和探花,还有不少一堆举着牌子,敲锣打鼓的乐队。

十分的欢庆!

看的众多的儒生眼睛都红了,恨不得取而代之,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就算是死在高句丽也比永远做一个落魄的书生要强得多,起码自己曾经风光过。

···

状元郎的随行队伍要在长安城绕上一圈,沿途不少的人欢呼庆祝,呐喊祝福,可谓是风光至极!

“恭喜状元郎,你记不记得我还是和你同场考试的,我们也算是同窗了吧!?”

“恭喜状元郎,小女芳龄十五,状元郎可愿意娶小女为妾?”

“多谢,多谢!”状元郎抱拳感谢:“多谢各位好意!!”

一路上无数人想要攀交关系,有人愿意嫁女,有人想做书童,有的甚至愿意送田地。

而远处楼上李世民看见熙熙攘攘从考场中的人十分的开心到:“天下英雄尽如吾彀中!”

李泰很是无语,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也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人愿意去高句丽做官?”

“这倒不用担心。”

李世民摆了摆手:“这天底下最不缺的便是这等儒生了,若是人数不够,可以破格录取。”

“说的也是。”李泰点了点头,儒生秀才实在是太多了,任何东西的数目多了都会贬值。

“先让他们进太学院学习高句丽语一段时日。

待灭高句丽之后,派他们管理高句丽各地的城池,不求其他,只要他们能够执行土地国有制度就可以了。”

说着,李世民忽然想起了什么问道:“对了国院的人够用了么?”

“够用了够用了,国院如今已经建成了一个十万人的大县。

工匠的子女常年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早已经识字,不少人都很有才可以继承衣钵。”

说起国院,李泰相当的无语。

几次的增加人手,还都是连同家属一同迁移,导致数十万的人口被迁移道了高炉附近。

这十万人的粮食支出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因此不得不在高炉附近单独划了一块地,让他们建设和种田。

一来二去,竟然直接建成了一个大县,像是学堂之类的设施都有,所有的设施都趋于完善。

只不过这个地方与世隔绝,并且科技增加的速度看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那便好,希望能多出几个像杨思齐一般厉害的人。”

李泰心中吐槽,这种级别的人才哪有那么容易出现。

“叮铃铃~得得”

正在这时,清脆的马蹄声伴随着有节奏的马蹄声,出现在两人的耳边。

低头一看,是马拖着沉重的货物从下方驶过,旗帜上面写着大大的‘武’字,足足过了半刻钟才消失在了两人的面前。

规模之大,货物之多,超乎了两人的想象。

“那是武家的商队?”

“应当是吧!”

李泰远远的看着出城的商队。

心里琢磨了起来,这个时候已经立春了,原来的北风开始转变成了南风。

各国的商队开始借着东南风,带着货物准备返国了。

“可是那去往高昌的商队?”李世民关切的问道。

“这···”李泰哪里知道这具体的细节。

“你啊,办事总是这么不清不楚。”

李世民借题发挥道:“待朕出征,可不能如此马虎大意的处理朝政!!”

“父皇教训的是!”李泰赶紧低头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