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杨复恭站了出来。
“当今之时,京畿稳固,暂不为忧。”
“纵观天下,河东李克用与宣武朱全忠是为两头恶虎,无人能与之争锋,使之相持则朝廷无险,倘若一家独大,社稷危矣。”
李克用暗怀韬略,麾下良谋猛将如云,不可不防,朱全忠地盘广大,虽然现在实力不如李克用,但谋逆篡位之心一直在滋长,这两个家伙一旦打败对方,形成一家独大之势,朝廷就完了。
杨复恭继续道:“西川陈敬萱、田令孜、凤翔李茂贞等辈受先帝厚恩,只要朝廷不逼迫,他们短时间内是不敢怎么样的,不过也须警惕,至于静难军王行瑜、镇国军韩建等人,不足为虑,旦夕可擒。”
李晔端坐龙椅之上,对杨复恭这话深以为然,颔首道:“此等碌碌小人,好谋无断,趋炎附势,顾首而忘尾,见小利而忘命,若反叛朝廷,太傅挥手即可擒之,朕无忧也。”
“大家圣断!”
杨复恭躬身恭维了一句,群臣见状,也纷纷躬身称是。
聊了一会儿,李晔图穷匕见道:“各镇群雄并起,朝廷虽有神策军可为驱使,但如今的神策军兵微将寡,武备不足,将士疏于战阵,长此以往,心怀叵测之辈以为朝廷软弱可欺,若河北故事再起而朝廷无兵可用,凭何讨贼?”
“倘若安史故事重演,狼子野心之辈兴兵长安,朕与诸位如何抵挡?效仿先帝和圣明孝皇帝蜀中避难也行不通了,蜀中现在是田令孜和陈敬瑄的地盘,不比开元天宝年间。”
“是故朕欲编练雄兵十万,将神策军恢复至贞元、元和两朝的盛况,一来卫戍京畿重地,防备凤翔、华州等军,二来威慑天下,防安史乱事于今重演。”
唐廷中央直接控制倚靠的军队只有两支,一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南衙十六军,属于政府军性质,名义上由宰相和兵部统率管辖,一是由宦官掌控的北衙六军。
随着土地兼并和长期持续的战乱,均田制已经崩溃,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各地折冲府名存实亡,南衙十六军无兵可用,不能担任作战职责,仅供仪仗授名使用。
北衙军队属禁军体系,下辖左右龙武、左右羽林四军,安禄山兵临长安,北衙军一触即溃,肃宗不得已增设左右神武军,之后又陆续增设左右神策、天威,合称北衙十军。
北衙军经过了元从禁军、北门六军两个发展时期,在贞元时代以后进入了神策军一家独大的时代,神策军成为朝廷唯一拿得出手的兵马,责任非常重大。
黄巢之乱期间,神策军遭受重创,至李晔即位,神策军虽然还有几万兵马,但混饭吃的地痞占多数,碰上长胡子的老军,大部分神策军士兵都是两股战战。
目前朝廷在关中虽然没有强敌,但李茂贞不可小觑,一旦闹翻,陇右大军随时能兵临长安城下。
将来讨伐西川、关东诸镇,也少不得一支能打胜仗的强军,而且有了兵马,安全感和威慑力也就跟着来了。
群臣很识趣,没跳出来反对,有一支能保卫京师的精锐之师。是他们乐意看到的,不然随时有流亡跑路的可能。
杨复恭不仅不反对,反而非常支持。
杨复恭拥立李晔成功,所得赏赐丰厚,被李晔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傅,算上原本的枢密使、左神策军中尉、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等职,整个神策军几乎就是他的天下。
李晔现在决定扩编神策军,等于变相扩充他杨复恭的实力,如此一来,杨复恭安能不悦。
没有我,这神策军扩编一事,皇上您也玩不转,心里这么想着,杨复恭立即拱手投了赞成票。
“陛下圣明,若神策军扩编大成,则社稷无忧,大唐中兴可计日以待矣。”
被李晔提前面授机宜的刘崇望也趁机上奏道:“陛下意在恢张旧业,号令天下,重振朝廷威严,则神兵不可或缺,因此这扩编神策军刻不容缓,宜速从事!”
兵部侍郎赵武之也站出来说道:“本朝开国以来,开元年间有安史二贼兵犯京畿,贞元年间有泾原诸军反叛进攻长安,乾符朝黄巢又攻入长安僭越称帝,三乱虽都被平定了,但国将不国,为免三祸重演,臣附议!”
宰相韦昭度也拱手道:“太祖高皇帝以武立国,陛下欲兴基业,当以武功胜天下,臣附议!”
皇帝提议,宦官头子杨复恭点头,文官老大韦昭度同意,刘崇望、赵武之等兵部领导赞成,在一片期待和叫好声中,扩编神策军这事儿自然也就定下来了。
“既然如此,此事就定下来了。”
大老板李晔最终拍板定下来,又沉声补充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军国大事,不可不慎,这件事太傅和宰相们拿个详细章程出来,各机须大力配合,不可怠慢敷衍应付了事,勿谓言之不预。”
“谨遵陛下圣意!”
群臣拱手,齐声称是,杨复恭脸上露出了明显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