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被冰封的军事基地(2 / 2)

按照西巴迪人的战斗经验,由“吞噬者”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它的思维形态和人类完全不一样。有些时候它很迟钝,又有些时候,它聪明的惊人……

是的,学习,似乎就是学习,但它的学习曲线完全就是一团乱麻。

为了避免被发现,人类这边采取不反抗的态度,基本上都是听之任之,任由机器人被怪物捕获。

就在第七天,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出现了,侦查队员们发现了一个冰封着的军事基地!

……

“是完整的军事基地!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冰封着的机器人,大型运输机器人!”

“应该是西巴迪文明来不及撤离,抛弃在了这里。军事基地的规模可不小啊。”

此刻是凌晨的3点钟,张然还在床上呼呼大睡,接到通知后,被郭伟强从被窝里强行叫了起来。

这些疯狂的士兵,再加上那些狂热的教授,就像考古发现了恐龙化石一样,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情,恨不得立刻得到军事基地中的物资。

当然了,如何把这些东西得到手,也是一个难题,这些机器,太大,太重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亚空间的空间门,直接把货物装进亚空间中,打包带走。

“还是得利用空间门吗?”张然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

这个办法固然很好,但总是有一些风险。

最关键的是,张然本人,必须待在东方磐石号,而不是亚空间中。因为他想要重新打开一扇新的空间门,就必须身处现实宇宙。

“既然只有这一个办法,也只能如此了,总不能让东方磐石号直接登陆地面。”张然看着手头中的资料,眼神渐渐地恢复清醒。

西巴迪文明的军事基地位于南极地带,这个星球的南极是没有大陆的,唯有一大厚厚的冰层。大量的机器被深深地掩埋在冰层中,大概20米下面!

这个军事基地居然掩埋在冰层当中!

而科学家们经过讨论后,很快就明白了,为什么西巴迪人会在南极搞出一个军事基地……

“因为这些硅基生物,并不喜欢寒冷,它们喜欢热量以及热源!”

“另外,星球上的大多数的元素都会被吞噬者吞噬,唯独的例外是水资源!”

“它们对水的需求并不是很高。”

氢元素这玩意,放在宇宙中实在是太多了,是最最廉价的东西,占据了物资总量的90%,其次是氦,占据了9.7%的比例,再接下来是氧,0.085%。

氢与氧组成了水,故而它们选择性无视了这些最为广泛的元素。

正因为这些原因,西巴迪人才在冰层中建设了一个军事基地,即便地理环境不太好,却能够有效地保存资源,减少被感应到的几率。

于是就在第二天的下午三点半,经过详细的探讨、论证,很多人类专家认为,军事基地的挖掘,可能是人类崛起的最大契机!

这段时间,亚空间的空间门都必须放在星球上。

但这一项工作非常危险,挖掘的时间并不会太短,可能得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相应的方案总共论证了好几十个,什么a计划,b计划,c计划等等,搞得人头晕脑胀,身心疲乏。

会议结束后,张然拖着疲惫的身躯,转过头对着身后的女孩说道:“零,这一次我会一直待在东方磐石号,不需要你的保护。东方磐石号是安全的,反倒是亚空间可能会出现危险……”

“你得待在亚空间当中,等待相关命令。关于这个遗迹的开发,必要的时候只能让人类上场……你是我们这边唯一的超级战士。”

“这一次的科学遗迹挖掘任务对我们来说太过重要,不能失败,真的不能失败。”

零低着脑袋,没有说话。

她也知道现在不是推辞的时候,愣了两三秒钟,一双明亮的眼睛悄悄地看着他。

“我知道了。”

“回来之后,我请你吃饭。想吃什么都可以!”

看到张然离开的身影,她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你就这么相信我吗?白痴。”

……

就如此,所有的工作准备完成后。一艘小型穿梭机中,承载了一扇通往亚空间的空间门,从东方磐石号中飞了出去……

三天之后,这艘最大规格的穿梭机,成功抵达了军事基地附近的一块冰面上。

从空间门中出来了不少机器人,每一个机器人都是有线连接的,意味着背后有一位工程师在操控它们。

机器人开始有序建设小型钻井,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在冰层钻一个洞,然后再想办法将军事基地中的物资给搬运回去……

在这附近全都是结了冰的大海,没有任何的热源,是一个理想的安全场所。

但20米厚度的冰层,这些冰块的硬度极大,机器人又不像人类那么灵敏,建设一个钻井至少要五天的时间……

总是会有一些热量以及震动传出去,被硅基生命发现只是运气好坏的问题。

紧张的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通过天上的卫星,亚空间与东方磐石号,能够传递少量的信息。

然而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有一小部分科学家惊恐地发现,在星球表面游荡的四百台机器人,正在不断地消失!

一开始,一个星期,400台机器人被摧毁了16台,算是一个正常的数字。

到后来的第八天,只消失了2台,也算是正常。

到第九天,居然消失了整整38台。

这个速度明显超出了预期,而且有不断增长的态势,郭伟强等军人接到报告的第一时刻,便感觉到了浓浓的不对劲。

“殿下,我们的长期活动,可能引发了吞噬者的某些反应!”

“它或许意识到附近有一个文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