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魏王投降魏境定,韩国开战战事急(2 / 2)

魏?者,魏国之贵族重臣也。既降,李牧遂凭性命相要挟,并以封爵相许之,欲令其为赵之所用也。然之。

遂以五万大军,分作两路,一路以魏?为将,另以三千精兵诈称周邑之败兵,另一路以李牧为将,昼伏夜出,紧随其后,皆往大梁而去。

又五日,月上梢头,而赵军已至大梁城外。

魏?遂以“军情”为由,诈开大梁城北城门,守军不察,纵之。

赵军既入,倏忽间占领内外城门,点燃三堆篝火为号,李牧遂引兵南下。因魏军之不备,而赵军已占其城门,斩其北门校尉,赵国大军转瞬即至,则大梁北门彻底沦陷。

已而赵军兵分三路,分向东、西城门及王宫急进也,欲困魏王而得之也。

是时也,魏王既眠,宦者令急而催之,为龙阳君稍阻,小半时辰过后,魏王方至宫楼观战,而此时,东、西城楼已尽入赵人之手。

事急矣!

王遂令王宫之中侍卫、扈从迅速集结,欲冲南门而出,以图后事也。得兵两千,与龙阳君并相国、宦者令等匆匆往南门而去。

然,待兵集结之机,南门已然危在旦夕之间。

至半途,为赵军所困,而南门亦失矣。王乃知逃脱无望,遂许龙阳君所请,降之。

大梁既定,魏王并一众宗室宫人悉数被擒,除远宗亲族外,再无王室在外。为保祖宗太庙,魏王遂发国书于赵王,自请降爵,为赵之臣也。并发投降之书,令魏国各地之军民降于赵也。

李牧得魏王之国书、王命,遂以军情急递往邯郸而去,告知赵王如今之军情,而请朝中派遣官员接受魏地也。另以魏?、龙阳君持魏王手书,劝降魏国诸地也。

旬日之间,魏国表里河山,尽成赵土也!

魏国既定,而韩国之攻伐亦进入尾声也。

自分别之后,任武率赵军绝对主力共计一十五万大军攻韩之新郑,为抢之时效,任武所部日夜兼程,仅在三日便已赶到新郑城外,稍事休整一晚,便自四日起强攻新郑。

是时也,新郑之卒不过四万人马。

更为紧要的是:当日为了敷衍秦国出兵之邀,韩王竟以府库中箭失、长刀、盾牌等军械铁器支援秦之函谷,致使赵军到来之际,新郑武库空虚,几无守城之械矣。

兵寡、械少更兼无备,故赵之攻也,虽是首日之战,并未尽全力,却已令新郑之城摇摇欲坠。若非韩王亲上战场,提振士气,新郑之城恐在一日便被赵军所破也。

韩王惶恐,遂以国书知会秦、魏、楚三国,欲令其出兵来援也。然数波使者出城仅仅三五里,便被赵军所截杀,韩王求援之信不得出也。

而任武观之韩军之战也,仅在一时之士气也。士气泄,则城必失也。而韩王亲临,鼓舞士气之用,可一不可再也!

遂命大军一份为五,前三部各四万人马,轮流攻击新郑,日夜不停而攻之,不求立即攻下新郑,但求磨其锐气,伤其休息。另一部一万人马为后备之军;最后两万兵马做扫荡韩国其余各城之用。

未及三日,韩军士气渐低,赵军乘势登上城楼,几乎就要破城。关键时刻,韩王再度现身,并以亲卫入战局,赵军破城之势乃止。

是者三也,赵军破城之险频发,虽终为韩军所破,然韩王身边之亲卫亦伤亡惨重,而韩军之士气愈低矣。

五日,韩王查营而知,兵力伤亡已达万数,而手中再无可供轮换之后备力量,王遂知:新郑“守不可久”也。

即遂连夜发出十数封求援之国书,以精壮之士携之,分赴秦、魏、楚三国。

虽其大部为赵军所获,却仍有部分携国书之锐士突围而出。

任武知战事已不可再作过多拖延,遂点燃篝火,将战场照得通亮,同时集中数十量投石之车,分作数批,勐轰步卒已然探明之城墙薄弱之处。

任武一声令下,数十弹丸精准依次落下:

一枚轰至,重力之下,几成肉饼,更无人生还;

二枚轰至,地动山摇,无人敢再站立;

三枚落下,城砖稍稍为之松动;

四枚、五枚......

越来越多的硕大的石块直直地朝着几乎同一个落脚点勐烈地砸击,韩军突然意识到赵军的攻击不同寻常——不是为了给步卒开路而来,而是想要直接把城墙给砸开!

一时之间,韩军竟然有点儿开心!

喂,这可是城墙也,都城的城墙,高有三丈、宽可跑马啊!即便你的石弹再厉害,砸人还行,想要砸开咱的城墙?那是异想天开,没看到那一枚枚石弹砸下来也就是个尘土飞扬的结果吗?这倒是令其他地方的韩军少了很多的顾忌。

但显然,韩军的士卒没有学过《马哲》,更不会懂得什么叫做:量变引起质变!

当然了,任武也没有学过,但架不住他有一个学过的王上啊!在赵括的言传身教下,任武虽然已然不懂得什么叫做:量变引起质变,但任武很清楚地知道,只要拿着改良过的抛石车对着城墙的一个地方勐轰,就算是再坚固的城墙也有被砸崩的时候。

更何况,眼前的新郑城墙显然并不是那种坚不可摧的城墙,至少比之函谷关要逊色不少。而赵王括可是带着他们,硬生生地用抛石车将一段跟函谷关同规格的城墙给轰碎的。

而即便是函谷关那样的雄关也挺不过半日之期。当然这其中少不了能够精确命中的抛石车的功劳。

所以,任武对于轰破新郑城墙有着绝对的信心,只不过不知道需要多长的时间而已,毕竟自己的手上可没有当日王上手中那么豪放,仅有不到当日一半的抛石车,可是那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的“函谷关”也不是眼前的新郑城可以比拟的。

“砰、砰”的响声一直从夜里响到了白天,又从白天响到了黄昏,就连赵军之中也起了一些不对付的声音,可是任武却依旧我行我素地持续加大着轰击的密度与强度。

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