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效秦法,定社稷(1 / 2)

“军队方面,无需太多的变革,只是明确了各个将军的名号以及品级,依旧以上将军为尊,居正一品,之下设各军营之将军,依据兵力军力不同,自二品而至五品,都尉为从五品至六品,校尉为从六品至七品......”赵括简略地说了下军队的改制。

毕竟在座的都是文臣,对军制所知不深,也没有什么意见。

而最后也是颇为重要的,郡府县制!

“最后地方上!”赵括再次摊开舆图,对着众人说道:“寡人将全赵境划分为五郡”

“河东半郡及河内之野王城并入上党郡管辖,郡治为长子城;

西起百里石长城,北至安平城之地,划分为邯郸郡,郡治亦为国都邯郸城!

安平城以西、以北之地划为代郡,郡治为代邑;

安平城以东、以北之地,即燕国之故土,命为北郡,郡治蓟城;

东胡及箕子朝鲜之地,命为辽东郡,郡治襄平。”

“每郡设郡守,位三品,有丞与尉各一,位四品。一郡之下辖三至五府、府下有县三至五者;府有知府,位五品;县有知县,位七品,辅官如郡事!”赵括一气儿将明清的制度搬了过来。

很明显,赵括将每个郡扩大了不少,甚至都可以称得上州了,所以不得不在郡县之间加入了府,以作衔接,好处嘛,一个上级只需要面对不超过十个下属,减少了重复的同时,也更方便因地制宜;坏处嘛,自然是链条的加长。

然而,路都已经趟过了,自己照抄总不会有大错的。

“禀我王,郡之划分是否有些过于大了?”平原君看着被化成一片片的地盘,有些担心地说道:“如此一来,郡守之权恐过大也!”

赵括闻言点点头说道:“吾亦知之也,然诸君请看舆图!”

赵括指着上党郡说道:“以上党郡为例:河内之郡也,地势下场,缺乏战略纵深,若无上党郡在侧后支撑,容易被秦军拦腰截断,从而首尾难顾;

至于河内,我军已经撤至野王一城也,此城既是我军南下河内之桥头堡,更是拱卫上党之侧翼也,而其粮秣器械均需上党郡转运也。

故此三郡之地,虽名为三郡,实则一体,非齐心协力而成一整体,不能抗衡秦军也!故此三郡合一,统一号令方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于是赵括继续说道:“其余各郡,皆是与此类同,如代郡之面对胡人,北郡之应对燕国、辽东郡之攻伐东胡皆有此等考虑,至于邯郸,国都之所在,自不必说了。”

听得赵括的分析,三人不住地点头。

“而为了削弱郡守之权,防止其尾大不掉,寡人之意:一则增加府之一级,且府、县之人选皆出自朝廷,并使府县有上奏之权,以削弱郡守之政权;二则夺郡守调兵之权,仅保留部分驭民之兵,且分散于府县中,郡之郡兵不过三千。”

“如此一来,郡守便是有心违却也无力也!至于兵事,寡人之意,在各地成立军区,军政分立,同时以军区监视郡守的同时,又以郡守之粮秣控制牵制军区之发展!同时在军中设立监军之职,防止军政勾结。如此三方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则可保地方安宁也!”赵括继续解释道。

三人闻言,稍稍思考,皆称英明。

而最后便是爵位之争矣。

赵括继续说道:“秦之强也,在于国民皆以耕、战为务,或曰只知耕战也!何故,欲生存耳!欲生者,必有爵!秦国以爵位之利串起全部之社会福利。不可谓不高明也。

此乃愚民之法,当无战可打、无爵可赏之时,或是秦民终于发现原来活下去并不需要如此拼命之时,便是秦民反叛之时!故秦法非我大赵所需习得之法也!”

“然秦法虽苛,亦有其可取之处也!譬如其对于爵位之明确,便是诸国所无法比拟的。其‘关内侯、彻侯’等爵位固然令人望而却步。”

“然其中高层之爵位,乃至于第三等的爵位大庶长皆是有迹可循者也!而底层爵位更是各黔首皆欲,且稍稍用力便可得之位也!是以下至底层之黔首中至良家子弟上至膏腴子弟者,无不争先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