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奢侈的皇陵( 2)(2 / 2)

张绍愣了一下,然后才道:“黄铜倒是有不少...只是陛下,陛下乃是天子,怎可用黄铜塑造金身?”

张绍当然听得出来,刘禅问黄铜时,他就想到了这一点,想着皇帝为了节减,打算用黄铜代替黄金。

但是刘禅却笑着说道:“无妨无妨,汝可命工匠们,在铜像的外面镀上一层黄金,这不就是金身了吗?”

“别把黄金都用在了朕的金身之上!”

刚进皇陵时,刘禅觉得这座皇陵太过于奢侈,但是现在他却有了另一层想法,那就是朝廷既然已经花了十余年,都已经造成现在这般模样,如果现在弃用甚是可惜,倒不如将这座皇陵,当成留给后人的礼物。

只是用黄金塑造金像,他还是有些不舍得。

毕竟这个世界黄金产量可不高,还是留在地面吧。

看完了前殿,刘禅一行又进入了后宫。

未央宫庞大,主要是因为后宫的规模太大,不过这座未央宫对后宫进行了缩减,除了当朝几位后妃居住的宫殿,还有皇帝刘禅常去的几座宫殿,以及几座御花园、湖泊保留之外,其余的宫室就被省略掉了。

不过即使如此,这座宫殿也并不小。

缩小版的小未央宫,拥有三百三十三间房屋,三十三座大小宫殿。

每一座宫殿,都相当于原来宫殿的四分之一,或者是五分之一的大小。

宣室殿居中,左后侧是椒房殿,右后侧是鸳鸯殿,椒房殿与鸳鸯殿中间则是温室殿。

在这三座宫殿的后面是两座御花园,在他们中间隔着一个不大的湖泊,湖泊上面修有一座曲折向后的石桥。

在这御花园的东西北三面,分别是昭阳殿、兰林殿、合欢殿、常宁宫、茝若宫等宫室。

其余宫殿刘禅并未去,而是直接走向温室殿左侧的椒房殿,这里是皇后的寝宫。

众人刚刚步入椒房殿,刘禅顿时心情沉重,因为即使是现在长安城的未央宫里,椒房殿也无人居住,里面的装饰陈色,还是如同十几年前,并未更改过。

张鸯是现任的大汉皇后,按理说她是可以搬进椒房殿居住的。

但是她却从未想过去椒房殿,而是一直居住在她的鸳鸯殿,她其实是不想去椒房殿的,每一次去椒房殿,都能想起过世的姐姐,所以椒房殿至今依然是处于闲置状态。

这里的椒房殿,规模要小很多。

不过,这却是整座地宫里,装饰陈色最完整的一座宫殿,门口站着两名彩绘陶俑宦官,宫殿内随处可见彩绘的宫人们,它们个个栩栩如生,就是像被人点了定穴,暂时无法行动而已。

看着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人,还有那些陶土烧制的花草树木,本来刘禅应该是很惊讶的,惊讶工匠们手艺精湛。

但是——

他却没有欣赏这些工艺的心情。

椒房殿正殿。

一块两米高的石碑矗立在正中央,石碑正面上书:大汉敬贤圣仁慈孝皇后之灵位。

石碑的背面,是用小字撰写的张鸳生平功绩,看着这块石碑,刘禅终于还是没有忍住,一滴滴泪珠缓缓而落。

“鸳儿,朕来看你了!”

“朕来看你了!”

说完本能的微微三鞠躬,这么多年,他很少到梁山来,不是他不愿意来,也不是因为他常年南征北战,而是因为他不敢来,每次一来,就能想起与张鸳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当初刚登基时,刘禅其实有些无助。

大汉偏居一隅,外有强敌,内有近忧。

而这段时间,张鸳一直默默的陪着他,为他排忧解难,讲笑话让他宽心,后来北伐开始,刘禅要东征西讨,而张鸳却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

刘禅知道历史上的张鸳早亡,所以他很想改变她的命运,他想让张鸳看到他一统天下。

但是——

虽然张鸳延续了两年的寿命,但是却还是因为天花病疫,提前离开了这个世界。

“鸳儿!”

“你看见了吗?”

“大汉已经天下一统,这是朕的理想,也是你的梦想。”

“你身前未能看到天下一统,朕现在已经完成。”

“鸳儿,你现在一定也替朕高兴对不对...”

所有人都没有说话,也没有人上前劝阻刘禅,任凭他这样滔滔不绝,在先皇后的灵前哭诉。

等到刘禅说完话,张鸯眼眶早就湿润了,不过她向姐姐三鞠躬之后,却强忍着,笑着说道:“姐姐,鸯儿也来看您了,您放心吧,谌儿和小金豆都已经长大了,他们现在都已经婚配,谌儿还给您生了一个俊俏的小孙子。”

“还有啊,谌儿现在特别出息,他是大汉的皇太子,前些年鸯儿与陛下去了西域,谌儿以太子的身份治国理政,陛下还时常夸赞谌儿聪慧呢。”

等到天子刘禅、皇后张鸯说完话,张绍不知道什么时候准备的棉衣,恭敬的递到刘禅与张鸯的面前,道:“陛下、娘娘,灵宫置有寒冰,请保重龙体凤体。”

刘禅愣了一下,灵宫?

寒冰?

但还是顺从的将棉衣劈在身上,然后张绍才命人将石碑后面的一扇石门推开,刘禅与张鸯都是愣住了。

当然,他也知道,这后面必然是放置先皇后灵柩的地方。

“陛下,娘娘,请!”张绍站在石门边,做出请的手势。

刘禅牵着张鸯的手,缓步进入石门,刚刚一进来,就感觉道一阵凉意,即使他们都已经披上了厚厚的棉衣,却依然能够感觉到凉意。

虽然感觉到了凉意,但是所有人都没有一丝惧怕,因为先皇后张鸳为人慈善,况且刘禅拥有现代人的灵魂,他自然不会相信鬼神之说。

只是当俩人刚刚走进石屋,俩人都是不由得大惊失色,他们都被眼前的一幕给震惊到了,俩人几乎异口同声唤道:

“鸳儿!”

“姐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