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晋王请罪(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1 / 2)

经过朱由榔的不懈努力,南京城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

稳准狠,这是朱由榔治疫抗疫的诀窍。

没有什么人是不可得罪的,只要有人在这场抗疫战中敢挑战朝廷的权威就必被拿下。

哪怕他是王侯将相也不例外。

抗疫战卓有成效,明军在正面战场上也毫不手软。

在拿下徽州府后,南直隶腹心最后一块地盘也被明军收入囊中。

除了背靠山东的徐州、淮安明军已经控制了全部局势。

在朱由榔看来拿下这两地只是时间问题。

一方面他派大军向两地持续施压,一方面主动派人去诱降。

如果能够兵不血刃的拿下两地自然是最好的。毕竟明军这场仗打的实在太久了,急需要时间来休息。

这么持续的打下去整个军队疲了不说,战斗力下降也会很快。

抗清是一场持久战,节奏的变化实在是太重要了。

将士们在前线拼命,后方也没有闲着。

燧发铳的制造工艺经过几番调整已经优化到了最佳的状态,加上明军控制地盘的增大,工匠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一年赶制的燧发铳数量从一千杆增加到了三千杆。

当然这也得益于尚可喜“进贡”的佛朗机匠人和火器制造原材料。

不管朱由榔愿不愿意承认,在火器制造这方面广东是走在全国前面的。

现在看来朱由榔没有处死尚之信是再正确不过了。

这哪里是个俘虏啊,这明明就是一个摇钱树啊。

只要尚之信在朱由榔手中,尚可喜就得乖乖的进贡。

不然朱由榔小手一抖,尚可喜的宝贝儿子就得人头落地。

当然朱由榔也没有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尚可喜身上。

他从全国范围内征集工匠,尽可能的将燧发铳的制作工期缩短。

朱由榔的理想是一年制造五千杆到一万杆燧发铳。

这个数量其实并非遥不可及,在工艺得到优化的情况下,只要工匠数量和原材料能够跟上,一切都不是问题。

在强化火器优势这点上朱由榔是十分坚决的。

文安之痊愈后朱由榔重新思考了如何使用这些老臣。

不得不说大明文官的断层很严重,这使得朱由榔不得不倚重这些已经花甲古稀甚至耄耋之年的老臣。

但这自然不是长久之计。

这些老臣还能撑几年?

没有新人顶上,朝廷的整个体系迟早会崩塌。

一开始朱由榔寄希望于科举,但他渐渐的发现科举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科举更多的是选官而不是选吏。

眼下的大明真正缺的是做实事的,而不是满口跑火车耍嘴皮子的人。

科举选出来的官更多是在维护朝廷正统性。

毕竟儒家强调的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十分利于朝廷的统治。

抛开这些不谈,其实科举真的很一般。

当然在这个年代科举是一定不能废除的。

从隋唐创立科举到现在,科举已经存在了千年。

虽然朱由榔不想承认存在即合理这种话,但不得不说在某种程度上其确实是有道理的。

朱由榔若不想人心尽失,就不能一刀切的把科举砍掉。

即便是想要变法,也得采用并行的模式。

之前皇明军校培养武官的模式很好,为大明军队中层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朱由榔觉得可以把其移植到文官培养上。

变皇明军校为皇明大学,增设文科,使其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大学。

日后或许还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工科、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