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桓秘一直阳奉阴违,经常有冲撞桓温的举动。而今正是用人之际,桓温对他再不满也无可奈何,只能留其镇守荆州,算是守着荆州老本。桓秀听闻四叔私下里好像和荆州世家有所勾连,不知道在图谋什么,大伯大概心里清楚,也不知道是否有防范。
老幺桓冲,自不用说了,其志在天下清平,不忍见引为知己的杜英和兄长桓温陷入内斗,索性直接屯敦煌而谋西域。
或许在后人看来桓冲这种鸵鸟行径有点儿难以理解,但是在时人眼中,讲友情、讲亲情,还思为国戍轮台,这就是完人和楷模啊!
对于五叔的逃避行为,桓秀可以理解但不是很赞同,但对于二伯,桓秀那就是彻头彻尾的担忧了,因为二伯······性子实在是太过急躁。
几乎在渡过大河之后,桓秀每天都要听到二伯催促进军的声音。
仿佛稍微慢一步,就拿不下枋头城了。
明明是枋头的守军在以逸待劳,青州兵马这么要死要活的几百里地跑过去,那不是送猎物上门么?
但是二伯似乎并不在乎这些,他每天坐在马背上,桓秀甚至怀疑他并不知道士卒们有多疲惫。
毕竟每次安营扎寨之后,他都直接往中军营帐里面一坐,便指着麾下的将领们大骂,或是行军太慢,或是今日斥候战中吃了亏,又或是没有能够摸清北方清河郡的底细,不一而足。
整日里把将领们弄得灰头土脸,也就只有桓秀还能够劝上两句。
这样的将领,放在战场上的确是一员悍将,毕竟哪个猛将不是火爆脾气呢?
但是显然只适合担当一方将领,根本不适合为帅。
每每见到二伯这般,桓秀就一阵伤神,甚至都怀疑,会不会大伯的本意是让二伯坐在上面当傀儡,关键时候带着亲卫冲锋,而真正属意的主帅是自己。
毕竟自己给二伯查缺补漏当助手,二伯他也不听啊!
除了桓秘和三个兄长关系稍稍疏远、桓冲则年纪小一向属于被惯着的那个之外,桓家的年长三兄弟平日里关系还不错,所以桓云骂完下属,看向三弟子侄的时候,没有露出笑容,但怒气冲冲的神情也缓和了许多:
“阿秀,方才所言何事?”
桓秀无奈,只能换了一种说法:
“启禀将······”
“你这孩子,说了多少次,你是老三的孩子,跟着两个伯伯、远离父兄,伯伯们字应该照顾提携你,喊什么将军,岂不是显得生疏!”桓云不悦的摆了摆手。
啊这······桓秀哭笑不得。
别人都是不想让子侄在军中因为血脉关系高人一等,养成高傲的性子,结果二伯怎么反其道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