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之,你说,我当年的选择真是错了吗?”
一离开文庙,阮留之就有些落寞地问起了郑经来。
这一次,他之所以带郑经来见张籍,自然是有想看郑经和张籍论道的心思,现如今,他的这一目的算是达到了, 但离开时,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他原本以为,自己改投道家的事都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老师应该已经原谅他了,可他没想到,张籍虽然是见他了,但似乎并没有就此原谅他的打算, 对那事还非常的介怀。
当然, 张籍的介怀并不会让他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让他怀疑的是,道家的道被郑经一次接一次的否定不说,他还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这又让他的道心有些不稳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
“谈不上对错。”
对于差点就坑了自己一把的阮留之,郑经原本是想晾他一会的,不过看在结局很完美的份上,他还是开了口。
“只能说,在儒家这条道上,你受挫了,迷失了方向,因此想换条道试试,人生在很多时候,做选择就是这样的,觉得前路迷茫,就想换条道试试。”
不等阮留之有反应,他又加了一句。
这话让阮留之听起来就觉得舒服多了, 因此立即点了点头:“有理。”
可郑经却没有理会他的回应, 又说道:“可大多数时候你又会发现,你另选的这条路也未必能走得通。”
阮留之:“……”
“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这样的,总是在不停地做选择,结果选来选去,最终一事无成。”
郑经又加了一句。
阮留之:“……”
这是在暗讽我一事无成吗?
“之所以如此,一是自己没有明确的方向,被动地做出的选择,二是不善于坚持,正所谓的行百步者半九十,就是这么个道理。”
郑经最后又加了一句。
再多的,他也不想再说了。
其实在经过一些天的相处之后,他已基本上熟悉了阮留之的性格,因此也很理解他此时的彷徨。
说实在的,以阮留之的才气,若是顺风顺水一点,那他现在的成就,理应不弱于卢勋才对,不应该出现中途改道的状况才对。
那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心高气傲,受不了委屈,受不了挫折,不愿意低头。
也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事实上,古代大多数不得志的文人都是如此,一方面,有才华又有追求,但另一方面,又不肯低头折腰事权贵,结果是落寞一生。
这确实谈不上对错,而是他們自身的才学和能力并不具备改变当时社会现状的能耐,因此只能在一次接一次的失意中彷徨、迷失。
这样的例子真的很多很多。
柳三变是一个。
唐伯虎也是一个。
甚至连李白、苏轼那样的,也是在风光过后有低谷。
阮留之与他们不同的是,当觉得儒家的路走不通之后,就选择了走道家的路,可因为自己的出现,他又开始对道家的路产生了怀疑……
说白了,还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太遥远,选来选去,都觉得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