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等到了会宁之后,有何打算?”
当船快抵达扬州时,顾倾城也代表那帮苏杭士子来找郑经要主意了。
这是很正常的。
等船抵达扬州之后,正常情况下,船上的这些士子得分道扬镳,家在会宁的,自然是继续跟着德王府的船转长江回会宁,而家在苏杭的那些士子,则会在扬州另找船转江南河下苏杭。
只不过在顾倾城尊郑经为师,准备跟着郑经去会宁之后,苏杭那些士子也心动了,也想跟去会宁,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去了后得有事干,得去得有价值。
毕竟长待会宁的话,是很费钱财的,他们也需要给家里一个交代得过去的理由。
这个理由郑经倒是能给。
在德王妃答应将德王府亏钱的书局送给他以后,郑经对抵达会宁之后的安排又有了一定的完善。
首当其冲的当然还是赚钱。
作为后世人,他当然清楚无钱寸步难行的道理,因此不管他志向有多大,多想干大事,都得先建立在有稳定经济来源的基础上。
只是这钱要怎么赚呢?
作为穿越者,并且还是一个读过穿越指南的穿越者,他脑袋里赚钱的方法自然不少,但具体怎么个选择和实操,还得等到了会宁才有眉目,而现在他唯一想到的,就是靠德王妃将交付给他的那个书局来赚钱。
一个一直在贴钱的书局又怎么来赚钱?
只要用对方法,自然是有的。
郑经已经了解过了,现在德王府家的书局,采用的是唐代才大肆推广的雕版印刷技术,之所以一直亏钱,一是成本太高,二是没啥畅销书可印。
成本有多高?
打个比方说,一册100页,50张,双面印刷,每页300到400字,公共约3-4万字的书:
雕版费:每页约五钱银子,一百页就是50两。
纸张印刷装订费等:每本的成本约二到三两银子左右。‘
再加上其它费用,这样一本书的成本就会去到3到4两银子左右,而这样一本书,在市面上的售价也就是4-5两银子。
而一本书从刻板到印刷成书,周期起码要两三个月。
这么一算,书要是畅销,那多少还能赚点银子,否则的话,就真得不停地贴钱进去。
而德王爷开这个书局,目的也仅是为了自己,还有他的那些士绅朋友印书,自然也就畅销不到哪里去不说,还经常没书可印,得养着一般闲人,这样不血亏才怪。
也正因为如此,德王妃想都没想,就答应把它送给郑经。
把它当成了烫手山芋一般。
那郑经接下来,又怎么利用它来赚钱?
无非就两点。
一是降成本减周期,二是印畅销书薄利多销多赚。
降成本减周期的方法则很简单。
一是提前把活字印刷术发明出来,降低雕刻成本,大幅缩短刻印周期。
二是降纸张成本。
德王爷印书,赚不赚钱不重要,因此采用的是最好的纸张,而郑经则打算用普通纸张,并且靠量把纸张进货成本给压下来。
这样一来,若是能把一本书的成本压到二两银子左右,那同样一本书,别人卖五两银子,他只卖四两银子,也还有翻倍的利润可赚。
而价格优势和巨大的利润空间,还可以让他把利润分出一部分出去,去拓展销售渠道,进一步增加销售量。
降成本,拓渠道,增销量,这是后世随便一个人都懂的简单道理。
至于什么书可以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