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你有铁骑马 我有神臂弓(1 / 2)

[[黄河岸边,砦堡中的阎晋,也看到了张昭的大纛,他对身边的黄英达说道:“契丹人围而不攻,所图者,乃是大王。

我辈轻敌冒进,本就该死于此地,但岂能害了大王?

我引军出砦与契丹人死战,你率百骑突围,报与大王,请大王引军退回金墉城,契丹人见伏击不成,就会退走了。”

黄英达点了点头,又赶紧摇了摇头,确切的说,他跟阎晋并不是轻敌,而是胃口太大了。

阎晋想以此关键砦堡为磨盘,将邙山中的契丹人吸引出来,然后用强弓硬弩杀之。

所以在契丹人只有几千兵马的时候,根本就没在意,但谁知道,契丹人后来越来越多,还多甲士、甲骑。

虽然不至于能攻陷砦堡,但却把阎晋困在了砦堡中。

其实这也是阎晋想要的,但放不出去哨骑通信之后,竟然把张昭给引了过来,这罪过就大了。

黄英达把手一拱,“左使既然本意是想引契丹大军下邙山,那就休做丧气之语。

大王退走之后,某必再请大军前来,就以左使六千人为锁链,尽杀契丹敢战者。”

于是,阎晋大开砦们,以武威、雄武两镇两千五百千铁甲为中军,两千五百弓手分列左右翼以弓弩掩护,六百义从骁骑藏于军阵之中,预备突击。

而在他们看见张昭大纛之时,耶律屋质惊喜的都快手舞足蹈了。

这位契丹悍将拼命按捺住心中的狂喜,急令耿崇美率一千骑兵骚扰拦截阎晋所部步兵,他亲自率三千余铁骑,朝张昭这边奔来。

与此同时,从偃师城出发的耶律颇得和李守贞也率两万人,从右面赶到了战场,高松拼命送上岸的龙军与凤军两千余人,也从左面迂回了过来。

契丹人的总兵力,立刻达到了三万两千人,而张昭这边,加上阎晋所部六千人,也只有八千五百人,辽军人数,是雍凉军的三倍还多。

有点大意了,张昭手心里冒出了几点冷汗。

在此之前,他还没遇到可以来的这么快,这么坚决的军队,契丹骑兵光从调遣的速度,就远在定难军李家和高昌回鹘之上。

此时周围,完全是一马平川,毫无可以固守的山包。

但是张昭往后一看,大军身后正好有一条连接瀍水和洛水的阳渠,可以提供一定的防御。

张昭于是立刻带自己的两千五百人背靠阳渠,只留五百骑为预备,让其余骑兵下马,与憾山都一千重步军布偃月阵,背水自守。

耶律颇得见阎晋竟然放弃砦堡,以步军结阵而出,立刻就冷笑一声,对左右说道。

“贼军与我,皆以铁骑见长,今扬短避长,以步卒出动,岂不是自寻死路?”

耶律屋质并未答话,他环顾左右,见耿崇美一千骑兵已经冲到阎晋步军周围,但左右试探,皆找不到弱点突入,迟滞也未起到多大的作用,立刻摆了摆手说道。

“砦堡之中步军出动,是想以自身为诱饵,吸引我铁骑去攻。

张昭眼见我大军合围在即,竟然不与亲随上马奔逃,不弃部署,果然是仁主忠臣,可敬!可叹!”

说到这,耶律屋质眼中惋惜神色一闪而过,“可惜,为我大辽计,势必不能让张贼活着离开。

右详稳还请率本部两千骑,再次前去缠住雍军砦堡之军,其余各路兵马,随我猛攻阳渠边的张贼。

陛下有令,杀张贼者,赐五千户,封王爵!”

张昭大笑一声,对着周围的亲卫勇士说道:“辽主何其小器,某这一国大王,治五百万民,竟然只值五千户?

某就不一样了,听闻我兄长有一女曰吕不谷,平日视若珍宝,今日谁得首功,翌日就可以娶我这侄女,赐五千零一户!”

张昭故意多赐下了一户,引得众人齐声大笑。

好家伙,萧绰的母亲,就这么被我张大王随口就给赐出去了。

笑声之中,张昭突然冷静了许多,他身边的憾山都勇士,大多都是跟他南征北战的绝对心腹。

比如笑得最大声的蛮熊和顿珠,就是张昭信心的来源,是他自信可以制霸天下的源泉。

远处,契丹骑兵已经跑起来了,大地的震颤,代表着即将到来的血战。

张昭身边传令兵咚的敲响了手中的战鼓,众军大呼一声‘风!’。

之后一千余身穿皮甲以及少量锁子甲的辅兵,即刻上前,在军阵最外边蹲下,将手中的长枪,斜指向天空。

原本的偃月阵,立刻就变成了寒光闪闪的刺猬。

实际上,张昭身边,远远不止两千五百人,这是因为,作为张昭身边最精锐的重甲士,憾山都是配有辅兵的。

要知道,光是一个普通重甲士,就要配备布面铁甲一领,锁子甲一领,陌刀一把,横刀三口,神臂弓一把,长梢弓一把,短稍弓一把,胡禄一个,箭五十支,铁鞭/熟铜锏/骨朵/大斧四选一,其他的零碎生活用品也不少。

这显然不是一个人可以搞定的,单人带上这么多东西,必然会将宝贵的体力,浪费到了其他地方。

于是在最开始,憾山都这种重甲士,就是配辅兵的。

只不过最开始的辅兵,骑兵就让义从骁骑担任,步兵就让团结弓手担任,但在实践中,除了不少问题。

比如辅兵与甲士的配合不默契,辅兵太少,不能形成一对一的协助,甲士还是要自己干很多事。

而甲士也因为辅兵没起到多大作用,不愿意把自己的功劳分给辅兵。

于是后来变形成了甲士自己招募同乡、朋友、甚至兄弟子侄的模式,双方常年在一起,配合默契,不会争功。

而且这些辅兵,出了吃食以外,从装备到饷银,都是甲士自己负责,大大减轻了军队的压力,立刻就在雍凉流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