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旱地行舟(1 / 2)

[[耶律德光倒是没有张昭想的那么急迫,因为此时的形势,并不说对于张昭一方单纯有利,对耶律德光来说,也差不多。

在控制了荥阳、巩县和偃师以后,契丹人已经打破了洛阳八关之一的旋门关。

对于雍凉军而言,洛阳的形胜之地已经完全失效,辽军现在也已经在洛阳盆地之中了。

而且耶律德光对高松的军事能力十分信任,光哥知道,高松是他为数不多可以完全放心的悍将。

换个人的话,金墉城外被打了个十比一,很可能就已经被慕容信长给吃掉了,高松仍然能保住大部分的主力,这就是能力。

而且高松还写了一封密信,通过小船顺黄河直下,呈报给了耶律德光,这是高松对于金墉城下惨痛失利的教训总结。

高松在信中总结了雍凉铁骑的三个优点。

一是多角弓弩,这使得在初次碰撞的时候,雍凉骑兵的远程打击力非常恐怖。

第二是战马的爆发速度非常惊人,特别是具装甲骑的冲击速度,远在契丹铁骑之上。

重甲对冲的话,契丹甲骑在冲锋速度方面,往往会很吃亏。

第三就是战法有别以往,雍军的重骑兵采用了骑墙冲锋的攻击模式,在人马密集的时候,造成的杀伤力,是非常恐怖的。

而高松也提出了应对的办法,他建议耶律德光采取更加倾向与阻卜人的作战习惯。

既草原骑兵常见的狼群战法,以游走骚扰为主,不寻求主动上去近战。

对付骑墙冲锋的重骑兵,高松则建议遇到重骑兵的时候,一定尽量要避免直接对决,先打击重骑兵周围的辅助兵种。

比如他自己的这次失败,高松认为,关键点就在于契丹骑兵,被雍凉的骠骑兵给驱赶到了一起,然后反复被具装骁骑兵冲击,进而造成了大量的损失。

高松更看出这种战法唯一的缺点,那就是冲锋的重骑兵虽然威力绝大,但很依赖于其他兵种之间互相的配合,至少比起传统重骑兵,更需要整体协作。

至于雍凉铁骑多角弓弩的优势,高松没说,因为这种纯粹就是装备上的优势,基本无解。

除非耶律德光也能马上拿出几千把角弓弩,然后让士兵们快速练熟。

收到了高松的呈报,耶律德光心里就大概有了个底,而且通过高松的战术分析,他也大概分析出了雍凉军目前的套路。

即想把辽军引到偃师城所在的洛阳盆地中,利用并不宽阔的洛阳盆地,让加速快,战法先进的铁骑,反复冲杀辽军骑兵。

呃...

也不能说不对,张昭确实有这个意思,但不是主因。

耶律德光属于歪打正着,猜错了原因,但结果正确。

于是,光哥除了在偃师城摆了耶律颇德一万骑兵以外,大军仍然在巩县按兵不动,绝不跨过孝义桥,就是不进入张昭的伏击圈。

这就把张昭给郁闷坏了,耶律德光的想法,应该是要等到后续大军和辎重到齐之后,才有可能西进,或者说,他想要张昭主动出击。

但张昭也挺为难,他要是主动出击,由于在黄河南岸缺少可靠港口的原因,转运压力也是很大的。

中潬城和河阳的契丹人还有高松八千多骑兵,为了防止被这些骑兵袭扰后方和粮道,张昭至少也要摆一万骑兵留守才行,怎么看都不划算。

正在头疼间,赵弘殷、赵匡胤父子齐齐到来,这两父子就是洛阳本地人,所以被张昭派出去打探军情去了。

赵弘殷满脸风尘,见到张昭赶紧把手一拱说道:“大王,末将已经查清楚,契丹人果然留了一手,他们经常自中潬城往巩县发小船通报情况。

另外孟津关早已破败,无法阻挡辽国游奕军,契丹人甚至能通过此关,到大河边亲自来窥视中潬城的情况。”

好家伙,张昭就说耶律德光一直不着急呢,感情是他的封锁还不够严密。

原来在黄河与邙山和偃师之间,是一个三字型的地理格局。

黄河是最上面的的一横,邙山在最中间,山南则是偃师。

而在邙山和黄河之间,还有一条挺狭窄的通道,这就是汉代孟津关的所在。

这高松不但可以通过黄河小船给耶律德光送呈报,契丹的斥候还可以通过孟津关抵近侦查,亲眼验证中潬城是否有危险。

有了这样方便的获取信息途径,耶律德光当然可以不慌不忙。

“诸卿有什么好建议的?特别是河阳军与洛阳之民,熟悉地理,只要有好的建议,统统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