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朕也要下江南(1 / 2)

埋葬大清 天煌贵胄 4470 字 2022-03-25

茨威格说的没有错,谎言重复的次数多了,就变成了真理。

在路易十六整顿《法兰西报纸》之前,与其说它是法兰西的官方报纸,倒还不如说它是一份花边小报,上面充斥着真真假假的新闻,基本上也没什么人会相信《法兰西报纸》上面的东西。

等路易十六认识到了报纸的重要性并且加以整顿之后, 《法兰西报纸》上面的消息就变得靠谱了许多,公信力也就慢慢的提升了上来。

但是,那些法兰西报纸的编辑们却都是精通小道新闻玩法的高手。

针对这一次的事情,《法兰西报纸》上面使用了大量的“不确定”、“疑似”、“怀疑”、“不可能”等等字眼,可是到了欧罗巴贵族和平民的嘴里之后,类似的字眼就消失不见了。

关键是这种消息, 总是被人们加工成自己喜闻乐见的样子。

一开始的时候, 还只是“疑似一万奥地利士兵”,到后来就变成了一万多的奥地利士兵,原因也从一开始的“不太清楚”变成了“这些士兵撞破了弗朗茨二世的丑事被灭口”之类的。

反正就是画风逐渐跑偏,慢慢的就从欧罗巴一路跑到了奥斯曼。

更要命的是,这个消息跟负责出使奥斯曼的戈尔德几乎是前后脚到达的奥斯曼。

所以,当戈尔德求见第二十八任素丹塞利姆三世时,塞利姆三世根本就不想见到戈尔德。

你说这啥玩意儿啊,堂堂一个皇帝,居然烧了一万多自己国家的士兵?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儿?

不得不说,塞利姆三世在奥斯曼三十六任素丹当中属于比较另类的那一个。

塞利姆三世信奉逊尼派教义,擅长吟诗作赋,兼通古典音乐,在对外方面也一直主张和平共处,1791年与奥地利签订斯维什托夫条约,翌年又与俄国签订雅西条约,为奥斯曼的改革争取到了机会,也因为而成为历史上最早实行大规模“欧化”改革的素丹。

简而言之, 就是有点儿文青, 有点儿理想主义, 再加上奥斯曼跟奥地利或者说哈布斯堡家族签订的斯维什托夫条约, 塞利姆三世最终还是接见了戈尔德。

只是塞利姆三世也没给戈尔德什么好脸色:“奥斯曼在奥地利驻有大使,你们为什么不先和大使联系,反而要来见我呢?”

戈尔德被噎的语塞,过了好一会儿后才开口说道:“尊敬的素丹,大使能够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但是有更多的问题,是大使无法解决的。”

“正如现在的情况,我们哈布斯堡家族正面临着法兰西和英格兰的围攻,而你们奥斯曼,也即将面临沙皇俄国以及明国的进攻,如果通过大使来回传达消息,可能局面会变得更遭,不是吗?”

塞利姆三世摇了摇头,说道:“你说错了,我们不是即将面临沙皇俄国和明国的进攻,而是已经受到了他们的进攻。”

“就在昨天,沙皇俄国的军队已经向我们发起了攻击,而明国的军队也正在向克什米尔地区进军,说不定哪天就会对奥斯曼展开进攻。”

“所以,请回去吧,奥斯曼现在已经自顾不瑕,没有多余的精力再来帮助你们了。”

戈尔德急道:“既然我们都已经遭受了邪恶联盟的攻击,那我们更应该在这个时候联起手来,不是吗?”

塞利姆三世依旧摇头:“怎么联手呢?是你们派出军队来帮助我们?还是我们派出军队去帮助你们?”

晃了晃手中的《法兰西报纸》,塞利姆三世又接着说道:“正如你看到,你们的皇帝对于自己的士兵都不在意,说烧就烧,我不相信他会善待我们奥斯曼的勇士。”

戈尔德急道:“这是一个误会——正如1788年的那场误会一样,这一次,多半也是因为相同的原因,而皇帝陛下当时正在遭受法兰西骑兵的追击,所以不得不放弃了掩埋他们的想法。”

戈尔德虽然没在现场,但是猜测出的过程和结果却八九不离十。

但是戈尔德提到的1788年那件事,却又让塞利姆三世变得更加不满。

1788年的时候,还是塞利姆三世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担任素丹,而当时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奥地利却是站在沙皇俄国一边,跟奥斯曼算得上是敌人,直到1791年,斯维什托夫条约签订之后,才让双方的关系缓和下来。

而戈尔德口中的那件事,则是奥地利骑兵和奥地利步兵因为酒水而内讧,最后火并了一万多人。

塞利姆三世说道:“沙乌地有句老话,叫做骆驼不会踏入上一次的陷阱——1788年就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你们奥地利的士兵居然还会再次上演?”

戈尔德听出了塞利姆三世的言外之意——你们奥地利的士兵到底是有多蠢,才会犯下如此雷同而且搞笑的错误?

也正是因为如此,戈尔德才会被怼的哑口无言。

还没等戈尔德想好接下来该怎么劝说,塞利姆三世就已经失望的摇了摇头,说道:“连自己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你们又怎么会有多余的精力来帮助我们奥斯曼呢?”

“同样的,面对沙皇俄国以及更加强大的明国,我们奥斯曼也保证不了自己的安全,也就更不可能抽调兵力去帮助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