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议迁都(1 / 2)

北齐帝业 拙眼 3347 字 2021-12-07

高纬得了长安,北周政权实际已告败亡,河东、河南、雍凉之地尽入高纬囊中。

宇文氏失国,各州刺史毫无抵抗之心,俟齐兵至城下,纷纷上表纳降,无有抵抗……皇帝心情大好,雪厚三尺的长安城在他眼里竟也变为了一个粉妆玉琢的世界。

自长安北门望去,只见千山皆白、飞鸟难渡,一片雄阔河山在纷纷雪幕之中静默无声。

“朕从邺城到这里,一路西行,见惯了沿途风景。而关中景象,与河东、河北却又不同。

“河东崎岖雄武,河北辽阔肃穆,唯有关中,坐拥数百里秦关,气吞山河!”

皇帝恋恋不舍地将目光收回,用手拍着北门城堞,黢黑深沉的目中喜悦难以掩饰:

“朕大前日入城的时候还在想,朕有一日一统一南北,建立一大一统王朝盛世,到了真正要垂拱治天下的时候,邺城再做为一国之都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须知邺城、晋阳霸气虽重,却无王者气象,不是可以稳坐江山的地方……”

皇帝话还未说完,可意思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唐邕眉头一跳,错愕地望着皇帝,心中大叫不妙。果然,接下来皇帝便说道:

“朕看,全天下可以做为都城的,唯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洛阳,一个是长安。”

高纬一席话点出,叫跟随左右的群臣个个惊讶失声,他们面面相觑,都从彼此眼中看出了无措和茫然;

皇帝似乎早就预料到大家的手足无措,一振袖子,将沾在身上的几点零星白雪给抖开,而后负起双手,默默向前走着,也不去看众人的反应,又道:

“当然,前提是要等朕真的将四海都给平了,具体最后到底是洛阳还是长安,到时候可以再讨论。”

唐邕这才悄悄松了一口气,心里暗叹陛下真是会搞事情,即便再激动,迁都如此重大的事情,至于现在拿出来讨论吗?

要知道,自古以来,迁都都会附带一系列的权力斗争,这种事他根本就不是说皇帝靠着自己的权威一拍脑袋说定下就定下的事情。

如果迁都,一定会导致很大一部分实权人物的切身利益受到波及,要达到平缓过渡基本是不可能的!

当年那一心致力汉化改革的孝文帝拓跋宏,也是借着南伐的名头,连哄带骗强逼诸大臣承认洛阳为北魏新都,就这,还激起了一大批的人不满,其后遗症居然存续到北魏末期,成为了北魏亡国最直接的原因!

而当初河南各世家之所以唾弃势大的高欢,追随势弱的宇文泰,其最直观的缘故,还不就是因为高欢把洛阳宫室拆了,在晋阳建府,在邺城又另起新都,导致政治中心北移,严重损害了河南各世家的政治利益?

皇帝在此时提出迁都,跟当初孝文帝迁都何其相似?都是不经过商量就要强势定下,先斩后奏,皇帝本来就强势,挟大胜之威后,锋芒更炽,他要在此时强行定下,谁还能阻挡他不成?

正是因为如此,唐邕才忧心!

高欢迁都损害河南世家利益,结果人家帮着宇文泰处处跟高家作对,拓跋宏迁都去洛阳,结果陷入父子相杀、君臣离心的境地。

皇帝要将国都搬到长安,第一个会跳出来反对的就会是河北各世家……在皇帝未统合朝纲、消除北齐的政治两极化之前,各世家是权衡晋阳镇兵的重要力量。

而随着皇帝亲政,越发重用汉臣之后,他们的权势也比从前要更加稳固,已经隐隐压了六镇武勋一头……那么,皇帝这番透露出迁都意思的话如果传扬出去,将引起的震动也就可想而知了!

即便是在场诸臣之中,也有人立即就像出言劝谏,待要开口,却讷讷做不得声……毕竟,该拿什么理由劝谏皇帝好呢?陛下是创业之君,又不是守成之主,自己这些人在他面前唠唠叨叨人家会听吗?

况且……《吕氏春秋》有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邺城虽然交通发达,沃野千里,但的确不是很适合做为大一统王朝的国都,对各个重要关隘的掌控力都远远不及长安与洛阳。

因此,皇帝要迁都还真就是有正当理由的,便连这些一贯擅长咬文嚼字的人也找不出半点不是来。

正值大家眉头紧锁,苦思对策之时,皇帝又停步指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