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Locez的订阅与月票、感谢西域响马的推荐票、program-main的订阅与票票。
…….
“这两百人替的是朕,行使的是朕的皇权!”
等这两百人离开临安府之后,就正式揭开乾元元年的改革序幕。
赵诵派出去的那两百人,就相当于一整个朝廷机构。
地方上若是出现地方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直接让这两百人去协调解决,其中一些简单的政务就可以直接处理,除非遇到非常大的事情才向皇帝上报。
有人觉得这可能会削弱临安府的作用,也有人认为这是在强化朝廷。
所以众说纷纭。
实际赵诵这么做,是因为想到了元朝时期实行的行省制,因为它最终影响了后世中国的行政体制。
还有另外一点,这两百人巡视完整个两浙路也要好几个月了,赵诵认为他们经过这几个月的巡视之后,会对之前的认知有所改观。
为官一任,最重要的还是为百姓做主。
这时候临安的小报上忽然出现了一篇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九品芝麻官,也就是县太爷的职位。
而这县太爷家徒四壁,连官袍都是破旧的,每天只吃馒头一碗粥,却是一个两袖清风的清官。
这个县太爷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后来因为受不了官场的贪腐,愤而辞官。
一时间整个临安城的百姓士子们都知道了这个故事。
但是他们知道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生活中确实有。
在现实生活中,清官少,大部分还是一些贪官多,即便有了冤情,他们也不太去官府伸冤,就怕惹了那些当官的。
……所以这个故事就被他们拿来茶余饭后消遣的话题,老百姓也期盼能有小说中那个主人公一样的清官。
渐渐地整个临安府的都知道了这个故事。
这篇小说的作者就是赵诵,赵诵知道舆论被他引导成功了,就写了五个正体大字,命工匠篆刻在石碑上,之后就立在临安府官署的前面。
上书——为百姓做主!
意思就是老百姓有了冤情,就可以正面去官府告状,若是官府不受,就是违抗圣命!
老百姓知道官家在默默关心他们。
“诏令各地官府前都要立朕的石碑!”然后连带那篇小说也传了过去。
刘秉忠他们也没想到他们到了秀州府之后,就见到工匠们正在雕刻石碑,后来就知道这是皇帝亲自下令立在衙门面前,警醒官员的。
为此他们一路下来,也要坚守为民做事的原则,否则就辜负了皇帝的一片苦心。
……
而这个时候西南方向、北方几封信函齐发。
西南是杨文安给他的信函。
在上个月月底,杨文安现在带着朝廷的火器、粮草、盐巴以及其他辎重到了利州路了。
而后就见到了牧民装扮的阿尔斯楞,以及随行的蒙古士兵,身后带了一批马来。
双方就在利州路那边交接了。
赵诵不知道阿尔斯楞这么快就带着蒙古人的辎重过来。
但也知道阿尔斯楞一路上一定经过了艰难坎坷才到了甘州,然后风尘仆仆的带来了阿里不哥给宋人的辎重。
不过从甘州到利州路,中间隔着的一些区域被忽必烈控制着,这一路下来可是困难重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