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升迁路堵死 王琛之藏拙(二合一)(1 / 2)

青州东海郡郯县。

作为东海郡的郡治,琅琊王氏的支系,王琛之是郯县的实际统治者。

汤国对于地方的掌控,基本上处于全面失控的状态。

地方上,世家、寒门、豪族之间相互争斗,底下,运用家仆、坞堡、庄园等各种形式形成割据。

这就是形成了未来近千年的中国地方格局。

皇权不下乡。

县官甚至不出城的原因。

西方人来中国一看,就会说一句:“中国皇帝为万王之王。”

因为在他们的理解之中,一个村乃至一座城,就是一个城邦,哪怕这个城市听从于皇帝,但皇帝的意志并不一定能真正贯彻在地方。

当然,现在的中国更是如此。

应昭苦心孤诣,也只能伸手关中,然后剩下的力量全部放在关外和沿海,对于汉文化的核心区域他基本没有办法伸手。

尤其是在他旗帜并不算明显的时候。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应昭的外派出来的手下,都带着他的意志,并且开始逐步对本地的政治格局进行削弱。

朐县和郁洲岛被攻破的消息,很快由王之和送到了王琛之面前。

王之和跪在地上,不停的磕头:“家主!是我无能啊!这个项猛奴……不是太子应昭,他居然下令进攻沿海,并且还扬言要把琅琊人赶出东海,东海还是徐州的东海,而不是青州的……”

王琛之皱眉。

郁洲岛的丢失,并未让他生气。

甚至他其实很早就做好了丢失的准备。

因为,海上的力量,应昭在关东沿海诸多的家族看来,他是有能力控制岛屿的。

郁洲岛虽然给他带来了很多收益,但远远比不上整个东海郡的收益大。

对方现在攻打朐县,若是让他们站稳脚跟,进而发动对东海郡的清扫,那么对于未来自己这一脉的收益……

世家,虽然没有像宗周一样实名分封,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暗戳戳的安排势力范围。

在朝廷对于地方控制权丧失的情况之下,世家和世家之间,要么联姻形成利益共同体,要么就是相互对立,然后拉拢一群亲戚手下,不断跟对方血拼试探对方底线。

大体可以理解成黑帮。

世家就是黑帮大佬,一个个都不亲自下场,而是培养一群小弟去冲锋陷阵。

毕竟朝廷还活着,你这里失控了,但不代表别的势力不垂涎你这里的土地。

每个帮派火拼都会被大佬们控制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因为你要是流出去,被别的势力发现并且觊觎上了,那要双线作战可是很麻烦的。

而且你还不一定知道对手到底有多少底牌。

简而言之,王琛之现在放在郁洲岛的势力被项猛奴连窝端了。

对方不仅不见好就收,还扬言要拿下整个东海郡。

那么,王琛之这个大佬就不能不出面对线了。

不然威望受损,敌人和派系内的摇摆派,一定会想办法拉进来应昭的势力。

这是一定的。

九品中正制的汤国和历史上相等时间的朝代可不一样。

历史上的朝代还有征辟、察举、纳言等等办法给民间贤人提等级。

可是汤国的九品中正制将察举和纳言变成世家的玩物,他们给自己的晚辈和想要提拔的人,使用了察举跟纳言的政策,并且取消了察举连坐的影响。

是的,你没有看错。

地方官员推举出来的官员,一旦这个官员犯罪,是需要进行连坐的。

这项制度始于秦汉,在汉代尤为盛行。

比如汉文帝刘恒的宠臣邓通,他推举了两人,第一个出事,按律邓通应该要连坐,但是汉文帝卖脸保下来了。

第二个后来也出事了,刚开始汉文帝要保,可惜邓通自己做大死,弄得汉文帝最终选择放弃,于是邓通遭到连坐受罚。

而察举制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对贵族阶层以外的地方人才提供的升迁通道。

并且察举之后入朝也不是马上为官,而是要进行一场考试,也就所谓的问策,策论。

算是最早的科举雏形之一。

科举的发展也只是补充人才的多种方案之一,但应昭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因为除了科举,他没有办法进行思想上的凌驾和部分改造。

当然科举肯定不止策论一项,还有许多诸如明经、明法、明算等科目,其中进士也是一科。

一直发展到了宋朝,确定了进士为主科,彻底将其余科目变成副科或者干脆取消,渐渐就变成了后世常看到的科目。

好处自然是能尽可能的选拔出一批有智商的读书人,让他们内卷,困死在科举之中,不至于他们胡乱想歪,然后在民间造反。

虽然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读书人在王朝末世的时候,你总能看到一群读书人辅佐君王争夺正统的剧集。

君王需要统治的地方,也需要这样的读书人。

虽然有些丝毫没有德行,但不代表他们没有本事。

因为能考中的,基本上都没有傻子。

明清两朝暂且不论,但唐宋两朝的科举举子,还是给王朝初期带来了很高的社会活力。

而征辟制度。

这个在汤国玩的更坑。

为了保证世家们的世卿世禄,文宗初年,征辟制度被改成了需要连坐的制度。

他们以“名与器不可假人”为引,以防止地方官员胡乱鬻官卖爵为借口,对征辟的幕府进行改革。

没错,幕府一词,就是出自中国的,指将帅办公之所。

日本的幕府,也是征夷大将军的幕府。

一样都是属于将军办公的地方。

而征辟制度,确实多在地方主官和将帅之间运转。

通常找一群自己用的惯的人,或者到一个地方治理的时候,你征辟一些本地德高望重的家伙帮你治理地方,梳理本地关系网。

但文宗初年,征辟制度的幕府,各级制度全部完善。

比如车骑将军幕府,正二品家族武将担任,名下幕府配备长史、典章、参赞、郎中四个佐官,这四个佐官全部由朝廷指派。

然后下边的辅佐者,则由文书、判书、文员、差役配合。

并且这些人没有品级,也就是所谓的吏员。

吏员用度由佐官们出钱,车骑将军并无资格调整吏员。

等于,车骑将军这个职位算是废掉了,而且就算你在军中威势很大,能压着朝廷世家给你安排的四个佐官,但你安排的人是吏员,等于合同工,随时可以被开除的那种。

一旦你的开府建牙资格被剥夺,那么他们等于失业。

同时征辟制虽然还在,但运营起来一旦出了问题,那么征辟这个的人是需要被连坐的。

世家恶心就恶心在这里。

将军一般是出门征讨才有开府建牙的资格。

那么世家提前将佐官全部给你占了,这些佐官在身份上都是官,并且过来就是跟你分润利益的。

但又有几个肯干事?

还不是得下边的吏员处理。

那么吏员从哪里来?

你找的人要是不靠谱害我被连坐怎么办?佐官一定会和将军斗法,而世家也考虑到了这个,通常家族子弟出门干活,都会给他送上一支家生子培养出来的吏员团队。

看明白了吧。

在汤国,平民甚至连当吏员的资格都没有。

你不是世家的狗,想往上爬,休想!

而且这么做也在无形之中,将吏员这个名词的档次拉低。

你如果跟一个自耕农家庭出身,读过书的年青人说:“少年,我看你挺有才,不如来我这里当吏员。”

对方一定跟你翻脸绝交。

“什么意思?老子把你当朋友,你心里只把我当家奴?去你丫的!割袍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