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皇庄试薯(2 / 2)

王在晋明白,没有看到番薯真正的产量,还有皇帝明确的圣旨下达之前,番薯都只能在某地小规模的推行,达不到眼下缓解饥荒的需求量。

王在晋与陈经纶,为推行番薯的国策谈了许久。

说是为了国策的推行,可两个人心里都和明镜一样,他们各自都有利益,只不过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已。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大公无私、为国为民。

......

几日后,王在晋以阁臣的身份,向朱由校进呈“奏番薯推行疏”,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时间,科道官劾王在晋中旨入阁,不合礼法的题本,也是雪片般飞到西暖阁。

西暖阁,新任的乾清宫管事王朝辅,正为皇帝清理奏疏,挑那些“紧要事”念。

他翻了翻,发现科道官的揭帖仍千篇一律,不是犯颜批鳞,就是弹劾熊廷弼、王在晋,实在没什么好念。

须臾,他将一份奏疏从中抽出,喜道:“皇上,东阁大学士王在晋奏请推行番薯。”

宽袍大袖,玉带金裎,一身的华服此时都成了累赘。

朱由校嘴边头一次荡漾着如此灿烂的笑容,他一把将这份奏疏拿到手上,越看,越是感叹。

“好,好啊!”

这份奏疏,朱由校看得格外认真。

这份《奏番薯推行疏》,通俗易懂,想来,王在晋在上疏之前,也在地方上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王在晋将陈经纶分享给自己的种植经验,与其走在京畿等处时的农事经验相结合,得出了番薯易种植,且亩产高于稻麦的结论。

疏中云:“推行番薯,为本朝所必须之国策。”

朱由校也知道,这个时候,番薯就已在华南地区广为种植,并逐渐向北推广。

不仅要推行番薯,马铃薯日后也要推广,先填饱了肚子,才能去谈开源节流的问题。

有些事儿,底下也就闹不起来了。

历史上,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等影响,番薯虽然进入大明较早,但栽培技术传播一直很慢。

到了鞑清康熙时期,番薯栽培技术才普及开来,刚好让鞑子捡了个漏。

其实话说回来,鞑子们捡的漏还少了?

王在晋在奏疏中说,田亩的耕种面积不仅与土地本身质地有关,更决定于耕种的作物。

番薯适应性强,可以在水稻、小麦不能种植的山地耕种,更可以用于荒地复耕,把原来大片不可耕种的土地变成可耕种的土地。

除此之外,番薯还有耐旱、抗病性强、抗虫害性强、产量高等优势,一年可以种植春、夏两季。

在这方面,陈振龙在福建的先行推广,已经让来日番薯在京畿等处的试种,有了充足的经验。

以昔年福建产量来算,春薯亩产量为三十石,夏薯亩产量一般在十石至二十石之间。

春夏合计,就算最少的情况,都有四十石。

说的再简单点,就是番薯每年的产量相对于“亩产一石余”的稻麦来说,翻了几十倍。

原来可以养活一个人的田,如果种了番薯,可以养活几十个人。

朱由校将奏疏合上,只觉得眼前一片的豁然开朗。

这个王在晋,在奏疏里把什么都说明白了,可是对在京畿何处试种,只字未提。

想了想,朱由校靠在座椅上,长舒口气道:

“传谕给王在晋,通州有五个皇庄,朕全都给他,让他试种番薯。如果春薯产量足够,在夏薯之前就要推行到京畿各处皇庄,一体种植!”

“这个事儿,叫王在晋上点心!”

“对了,徐光启不是也擅长吗,派个缇骑去找他,让他协助王在晋试种。”

待王朝辅离去,朱由校起身在暖阁活动了下,向一侧小太监问:

“朕早有谕令,叫童仲揆、陈策他们自辽东返回,如今到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