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施梓一行继续上路后,很快翻过了这座山,就要进入天竺境内了。
这时候他才突然回头问道:“你们两个,怎么越靠近那天竺国,看起来就越紧张。两个妖王,莫非害怕那西夷蛮僧?”
二妖也知道施梓是从东土大唐而来,以天朝上国自居,所以对天竺国有如此看法也不足为奇。
只是他们不好明说自己心中顾虑,便都苦着脸不说话。
施梓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们不想说也无碍,反正有些事情,早晚都得遇上,所以最好心里有个准备,免得到时只余惶惶。”
一番话说地二妖是捉摸不透,心里也更加忐忑。
这天竺国可不比先前路上那些小国,分成各郡,每郡其实就相当于一国之阔了。
施梓他们首先来到的,自然是那原著中大旱三年的凤仙郡。
说起来这段剧情,施梓也是印象深刻,这里面充分体现了原著中那些神仙的“人性”,或者说“恶性”。
就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玉帝就让此地大旱三年,令百姓民不聊生。
堂堂玉帝,觉得自己被得罪了,不直接去寻得罪自己的人,反倒迁怒于旁边无辜,这是什么道理?
而且旱了三年还不算,许下的条件也很苛刻,什么鸡啄完米山、狗舔完面山、灯焰烧断金锁之类地,而且米山面山还是会循环再生的,这不就是故意搞事情么?
当时施梓看到那个的时候,对天庭和玉帝的印象就姬叉,哪怕是到现在也没有改善。
要说他对于佛门、如来的看法,跟千百年来秃头们的形象有很大关系,那对于天庭玉帝,就真完全源自于这个故事的影响了。
反正在他看来,两边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或许也有些能够超然物外的,比如说地藏王,比如说须菩提、三清至尊,但大部分跟普通人、甚至是冷血无情、无心无性之人没什么区别。
当然,施梓也很清楚一点,且先不说原著本就是不同时代的作品,其逻辑和理念与现代人有很大不同,里面的神仙其实也有自己一套行事逻辑。
若真站在玉帝的角度来瞧,他因为郡侯不礼敬天神的行为而降下灾祸,然后要让郡侯诚心悔过才能够降下甘霖,似乎也不算是错误,只能说是其中忽略了那些受苦的百姓。
不过试想一下,把玉帝当成皇帝,把郡侯当成臣子,皇帝处罚臣子,也从来不会计较因此会连累到多少人,只求达到自己惩戒的目的而已。
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别说在玉帝看来那些百姓算不上什么,就是在皇帝看来,不也差不多。
便是那郡侯自己,若不是治下还有许多豪绅贵族们的压力,单单只是因为百姓的缘故,他也未必会做那么多。
不过不管怎么说,既然已经知道会产生这样地“后果”,施梓来到凤仙郡,自然也要拜会一下那位郡侯,趁着事情还没发生之前,尽量先做些什么。
事情的起因竟是源于郡侯家里的不合,虽然玉帝的这个逻辑十分感人,但施梓也觉得此事能够折射出来一些东西。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家和万事兴,普通人的家庭对于个人事业的影响都很大,何况郡侯这种封疆大吏。
而且这种事情也不独独是一方的问题,施梓虽然也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先看看他们到底是什么回事,再做打算也不迟。
故而到了这里之后,施梓便又当回了自己的“狮心道人”,准备先给这位郡侯来上一课,教他要如何礼敬上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