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三天时间,竹楼的大致框架搭好后,就不是李卫真他们这些门外汉能掺和进去的了。接下来的活技术层面比较高,不懂行的只会越帮越忙,而罗毅成也没那工夫一个个手把手的去教了,这比他一个人忙活都要费心费力。
要是工期不赶倒还好,只是竹楼是要尽快搭好的,那么多人老是挤在一屋,实在是不大像话。
竹楼的结构为干栏式,底层以木桩架空并不住人。这在雨水多、天气热的天南境,很多山中村寨的百姓都会采取这样的结构建房子,防潮、防洪、通风凉快。
底层的柱子,用的还是粗壮挺拔的银杏木圆柱,共计四十八根,立在大石墩上,可以很好地支撑住楼体。
沿木梯走上二楼,才是生活起居的地方。二楼设有堂屋以及左右厢房,回形长廊;堂屋大门外是一个大阳台,厢房数量共计八间,以竹篾复合木板作间隔。
一般的干栏式竹楼,无论大小,也就只有上层住人,下层架空的格局。但罗毅成又在二楼之上,加盖了两处阁楼,以作观景、休闲之用,便可视为整体拥有三层的高楼格局!
屋顶为双斜面,兼顾排水与遮阳的效用。山下百姓多以茅草编制的草排作屋顶,而罗毅成因为拥有烧窑的本领,便着很用心地烧制了鱼鳞瓦。这样一来,防水和排水的能力就更好了,而且整体也会更为大气好看!
以天然竹子为主体的竹楼,配上后天烧制而成的灰蓝色鱼鳞瓦,如此结合,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也更明白,为何许多形单影只的散修,会开辟一处山洞,或占据一处天然洞穴,就冠以“别有洞天”之名,为自己的修行住处了。因为盖房子这回事,真是一门技术活!
要是李卫真独自一人在此地落脚,怕是青戟峰上的那处山洞,就是他的“家”了。
盖房子这件事,李卫真是帮不上大忙了,但他也没闲着。只见他这日上午,带着一伙人,去到十里地外的一处丘陵,琢磨着如何将那一整座山丘,变成日后的粮仓。
当年,李卫真曾在聂耿口中得知一句话,“修行之初,七分靠练,三分靠吃!”
对山上修士而言,吃也是一门学问,低阶修士很难通过餐霞饮露,吸收转化天地灵气,就能维持生命所需。确实是有辟谷丹这种东西,基本上是个炼丹师就能制造,在黑市里也很容易买到。
但辟谷丹,仅仅只能让人无需饮食罢了。当然,凡人之躯,长期服用是可延年益寿的。可对修士而言,服用辟谷丹,对修行并无什么益处。
但灵谷就不一样了,食用蕴含自然灵气的谷物,可以自然而然地调养血肉器臓,改善气感。尤其是对于一些尚未踏足练气期的修行者而言,这更是一种奠定修行根基的柔和方法,百利而无一害。
而如今以李卫真为首的这么一伙人当中,连筑基修行这么一道小门槛,都尚未踏入的人,大小合计便多达五人之数。哪怕已是循序渐进,到了筑基后期的庄明,距离迈入练气士这道坎,也还差一线呢!
虽说如今这个团队里,也才总计十一人,排除掉未来铁了心要去往龙虎山的小道士,就只有十人之数。如果,光靠在黑市里购粮,每个月走上一趟丰城,也都够吃。
但若是在将来,这个队伍继续壮大呢?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只是早晚之分罢了。
除非有朝一日,李卫真放弃了重建太一门的宏愿。不然的话,这支队伍的人数就会不断增长,只要发展不停滞,人才就永远是稀缺的。
哪怕是吃的问题没法完全做到自给自足,也不能是完全依赖对外购买。若不然重建宗门这件事,根本就是个笑话。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对未来影响深远的问题。李卫真寻思着,他应该趁早以实际行动,做些什么。
到底耕作一事,是看天吃饭,这光顾着想、在那发愁,而不挥动锄头,老老实实滴下汗水的话,哪来的收成?若是等到春天过去,夏天才播种,那么全年就喝西北风去吧!
实际上,这会才刚开春,俗世里的农夫们,倒也不急着想下田插秧。少说,等到清明后才会忙活这事。耕作一事,掌握气节也是相当重要的。
但人家那是家里有田地,往时都有保持耕作的,才能不着急。然而,李卫真他们,有个屁的良田,荒山野岭就一大片。
所以,就必须得在往后的一个月内,开荒出可供耕作的田地,才能实现播种灵谷的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