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昭回靖恭坊詹家大宅到黄华坊道观,骑马也要一炷香的工夫。路上有两个长随跟着,不用担心安全问题,詹闶也就把心思放开,琢磨点东西。
要说这骑马,快是挺快的,可也有不便之处。夏暖冬凉的就不说了,偶尔惊马什么的也很扰民,还有受伤乃至人命的风险。
詹闶就考虑,是不是可以把舒适型的马车捣鼓出来。冬天可以加炭盆,夏天还能放冰斗,再配上钢板和弹簧,至少会是一笔好买卖。
一路上就这么在脑子里构思着马车的设计,不知不觉间目的地也就到了,门前广场上人流往来好不热闹。
如今行道教在北平已经开设了五座道观,前来敬香和求告的百姓人数却更盛以往,可见深入人心并不是吹的。
别的地方不敢说,仅论北平一地,经历了洪武末年和建文时期的靖难,终于在永乐朝安定下来的百姓们,早已经把行道教的道观看做最主要的心灵慰藉场所。
有人来求子的,有人来求富贵的,也有求平安等等之类。总之那些和尚庙、尼姑庵,和传统的道观,都被行道教抢走了大把的生意。
当然了,有喜欢的,深信不疑的,就有厌恶和憎恨的。行道教的道观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一种人,那就是想要科场高中的读书人。
各路百姓们早已见惯不怪,甚至有些暗自偷笑的意思。活神仙和其他老师们不止一次讲过,真神不一定会应许每个人的请求,所以说少一点竞争者,对大家也是好事。
詹闶来到道观,从没搞过人群疏导或者净街之类的行为,百姓们总能够有机会和活神仙说上几句话。
今天也是一样,看到詹闶骑着马过来,老远的就有百姓停下脚步等在路边,和詹闶打招呼问好。
口中称呼的也是“道长”,而非靖国公之类的官方称为,詹闶自己也很喜欢这样的交流。一点都不压抑。
上午的天气不错,时间上也不紧张,詹闶干脆下马和这些人聊上几句。抛开别的不论,这种形象至少有助于行道教的传播。
交流的内容很简单,就是问问大家都为什么原因来敬香祷告的,去年家中收成如何,今年的春播情况怎样。
顺便劝说一番,别把所有希望都放在神力相助上,个人的勤劳努力还是很重要的,本末倒置绝非好事等等。
百姓们也早已经习惯了詹闶的做派,闲谈中就有人问道:“道长,去年冬天有不少人家都在用你教的方法做粉条,可为什么我家的粉条总是粗细不一样呢?”
粉条这东西其实很简单,就是土豆和红薯的加工产品,詹家的食品厂从前年开始就在生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