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人的工作都安排到位,接下来就是闲聊,说一些在金陵期间发生的事情。时间很快就到了亥时末,让下人们安排四家人去休息,詹闶也得去内院了。
转天上午先去一趟燕山学馆,安排这个,筹谋那个,赚多少多少银子,说到头最终还是为了花在行道教的发展上。
而行道教的发展,就是要从燕山学馆过渡。毕竟明朝的科学基础太差了,教育权都掌握在喜欢研究老祖宗的名教手里,想要培养火种,就只能自己从头开始。
努力了七年时间,也算是有些效果。四百多号学生初具规模,其中近一百人也达到了升级至行道学院的程度,终于能小开一朵花了。
如今的燕山学馆,基本都是黎祝在负责。除了要给不断加入的战地卫生员培训班授课,詹闶基本就不用怎么操心了。
转了一圈看看,詹闶又把黎祝和最早加入的几个人叫到一起。头一批升级至行道学院的学生,都会成为行道教外院弟子;他们这些已经入了外院的,也该考虑升级成为正式弟子了。
另外还要安排黎祝一件事,从燕山学馆的学生们当中,挑选一批适合学医的。接下来詹闶准备开初级医学科目,为大明培养第一批正式的外科医生。
这些都搞定之后,下午还要去找王通。现在是发展初期,除了燕山工业园之外,基础建设就是最为吃重的。
靖难期间,房地产业务虽然出现了滑落,但整体的势态却很稳健。特别到了后半段,靖难军保持稳定胜利和推进后,在《燕山新报》上打了打广告,周边地区来北平买房子的人数还挺可观。
对于王通的安排,詹闶也是几经考虑之后才决定的。首先王通一直以来的表现都不错,再者眼下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就只能靠他了。
阿棣登基,北平成了行在,肯定要大兴土木搞建设。詹闶就准备把北平城的建设,也作为一个试点,搞成今后大明城市开发建设的标准模板。
混凝土水泥路面,整座城市的下水和排污系统,简单的客货运输轨道,还有城内城外的码头,以及简单实用的新式铁桥,这些都是以前没有弄过的。
王通再聪明能干,也不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把这些活计都一把抓了。包括詹闶自己,也不敢保证自己靠着脑袋想就能解决问题,这里边可得有不少的设计和计算呢。
至于修建北平紫禁城,以及未来阿棣迁都之后的陵墓,他早已经打算采用古罗马水泥的方法。那玩意儿现在还不着急,得打下东瀛之后才能开始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