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枭雄之志(1 / 2)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春,刘璋在涪城(今四川绵竹东北)与刘备欢宴百日之后,主动提出让其北伐张鲁抵御曹操的计划,为了加大筹码,刘璋甚至拍着胸脯保证会令所属郡县沿途恭迎粮草辎重,总结一句话:“只要你刘备肯帮我打张鲁,什么都好商量。”

事关重大,刘备当即没有表态,而是说要与部下谋士们商议一番再行计较。

刘璋闻言大喜,在他看来刘备此举说明了什么?不正说明刘备的确在考虑帮自己,而不是像张任、严颜、黄权等人说的那样想“取而代之”。

其实,恰恰相反,刘备就是打着“取而代之”的心思才来了益州。

时法正偷偷密会庞统,一番交流之后,两人立劝刘备当即发难,乘机除掉涪城的刘璋,益州则唾手可得。

刘备自然是千肯万肯,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顾虑。

一者,刘璋在益州经营多年,虽说较为不得人心吧,但也没有犯什么大错能让益州百姓对其深恶痛绝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若此刻他杀了刘璋,自然是能得到益州,但总归是名不正言不顺。

道理很简单,哦,人家好心收留你,你却回头就想谋害人家,还打算霸占人家的老巢,这就说不过去了。

其二,刘备深知自己入川时日尚浅,虽说有了法正、张松等人为其背书,但民心尚不稳固,一旦用阴险手段除了刘璋,那张任、严颜、黄权等反对派还不闹起来,于己不利。

思及以上两点,刘备的话就很漂亮了,其郑重对法正、庞统道:“不可,刘益州念在同宗之谊于危难之际收留我等,备,岂能以怨报德加害刘益州,诸公勿要复言。”

这算是明面上回绝了,但法正、庞统是什么人,他们都清楚刘备这是有贼心没贼胆,不想自己背上这口大黑锅。

细品刘备之言,究竟是什么意思?

言下之意,他刘备不能先对不起刘璋,但一旦刘璋有什么对不起他刘备的地方,那便可以借机发难了,既博了个好名声又拿到了实际的好处,何乐而不为?

遂,两人也不再谏言,纷纷告辞,这算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吧。

翌日,刘备会晤了刘璋,见面就开始倒苦水。

总结起来大致是这样一个意思,让其打张鲁那绝对没有问题,不过,此次入川刘备也是兵败而来,虽说粮草无忧,但眼下他刘备兵少将寡,打张鲁容易,抗曹操却难。

刘璋闻言大喜,心说,就这点儿鸡毛蒜皮的事儿?

当即大手一挥,不但派了一万新兵补充齐了刘备的建制,还让刘备督其帐下的白水军,那可是整编三万人的益州大军。

一听刘璋如此大方,刘备心中窃喜,嘴上也是满口答应:“只要补齐兵马,翌日备便北上。”

有人会问了,刘璋这么做,是不是傻了?

其实刘璋不傻,他的如意小算盘打的是噼啪响。

在刘璋想来,反正张鲁盘踞汉中多年自己又奈何不得他,与其整日担心这个恶邻觊觎自家地盘,不若招来刘备去争夺汉中,若此事不成,也可消弱张鲁的实力,若成,那更好,有了刘备这位同宗当邻居总比张鲁强啊。

关键是,汉中一旦落入了刘备之手,按刘备的尿性必定要与曹操死磕到底,如此一来,便使得益州无形之中得已保全,甚至两家还能结成唇齿共御曹操。

刘备不是没地盘嘛,那我刘璋就半卖半送,日后刘备发达了,那还不对自己感恩戴德?

按刘璋的小心思看,他这么盘算的确没错,但错就错在他看小看了刘备,玄德公远不是如此肤浅之人。

从某种角度看,刘备与曹操虽然政治主张上南辕北辙甚至水火不容,但对待自身的千秋大业的态度却是何其神似,一样是个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