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节 清场
时间:八月五日,忠勇伯曹誓师第二日。
清晨,阳光满满铺设在了华北平原。虽说这些年灾厄不断,但眼下好歹是仲夏。对于底层农人来说,一年中最难熬的寒冬所幸尚远,这就算是好季节了。
但是,穷人永远离不开的,除了冻,还有一个伙伴:饿。
这几年天象异常,风不调雨不顺。整个华北庄稼歉收,官府赋税却连年高升。
今年局势更坏。现在已是八月初,有经验农人站在田头,看着半死不活的麦子长势,心中早已充满了绝望。
事实上,经验丰富的农人,已经开始命令浑家减少每顿熬粥的米量,并且偷偷做起了逃荒的准备。
这都是自古以来的老路数。处于挣扎中的底层农人,再不愿背井离乡,面对无法抗拒的天灾人祸,也只能选择保命为先。
所幸,这一次,有人帮大家下了决心。
晨光中,一片薄薄的土雾,出现在了地平线上。从雾中显现的,是一排尺子般笔直的骑兵队列。
远远望见来者后,唐家围子里顿时热闹起来。待到骑兵队列将将来到门前,紧闭的大门恰巧打开,改为竖列的骑兵,丝滑无阻地进入了唐家围子。
未及,马队停在了围子里的扬谷场。就这点功夫,谷场周围已经蹲满了看热闹的村民。最高兴的,则是围子里的小孩。他们喧闹着围在刚下马的骑兵身边,明显营养不良的眼中充满了渴望。
憨笑着的骑兵,从口袋里掏出了印着一只大板牙兔子的奶糖,分发给了孩子们。
孩子们的欢呼声中,闻声而至的唐家族长,拄着拐杖,急匆匆迎了过来。
唐老族长面容富态,戴着顶六合一统帽,身穿薄缎袍子,脚下蹬着一双带有麻眼的时尚凉皮鞋。
见到族长,带队的骑兵排长唐富一挥手:“全体解散半小时”。
唐家围子,是靠近春雷营驻地的一处自然农庄。由于距离近,当初春雷营组建时,这里的人是最早和新军营地打交道的。
从提供劳力修建棱堡开始,拿到银圆工程款的唐家围子,就吃上了新时代军民关系的第一口肉。
再到后来,双方了解加深,看到春雷营和大明完全不一样的士兵待遇,围子里不少年轻人甚至直接去投了军。
这几年下来,托春雷营巨大需求量的福,唐家围子和周边一些农庄,已经事实上成为了春雷营的附庸。
今天来的骑兵排,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出身唐家围子的兵员,全部到齐。所以排长一声令下,大部分骑兵都牵着马去和家人见面了。
排长唐富本人也不例外。见族长匆匆而来,他先打起了招呼:“大叔公!您来了”
“小九来了啊,来了就好。”
往常总是笑眯眯的唐家族长,今天却是带上了迷惑。领着族人在这末世挣扎求存半生,唐族长对任何一点不寻常的事物,都保持了足够的警惕。
悄悄将唐富拉到无人角落,唐族长一脸探究地低声问道:“怎地都回来了,可是营里出事了?”
唐富对自家这位大叔公的敏锐感知那是从小就佩服。一手玩着腰上的马刀穗子,带了点玩味,唐富答非所问:“大叔公,收成如何?”
“哎呀,别提了!”
一说到这件事,唐族长其他的担忧就全忘掉了。狠狠用拐杖戳了戳地面,唐族长低头叹气:“瞧这情势,能有往年五成都算是好的。唉......莫说什么地租了,今年的秋赋应付完,全庄老小都得去喝西北风!”
说到这里,唐族长抬起头,带着希翼的眼神望向了唐富:“春雷营今年有没有工程发包下来?”
唐富长长叹一口气,正色道:“还包什么工程,鞑子来啦!大叔公你带着大伙逃命啊!”
“啊~什么!”
突然间闻听噩耗的大叔公,双目愕然:“鞑子?......关城外的鞑子?”
“嗯!”
认真想了半天,好不容易才消化了这个可怕的消息后,大叔公一个腿软就靠在了背后的夯土墙上:“小九,你说的可是真话?”
“十五万鞑子昨日已在三屯营叩关了。李将主今晨亲自下的令,我是专程来告知大叔公的!”
确认了消息唐族长有点六神无主:“这,这如何是好?”
“跑啊,还等什么!”
“啊,对,我这就告知大伙,去迁安县城避一避!”
“狗屁迁安县城!七年前迁安县城不是一夜就被鞑子破了!”
“是了,县城不足持。”大叔公捶了捶额头,强行镇定下来:“春雷营寨能容我等吗?”
“死战之地,去了送死吗?”
闻言,年轻的唐富,脸上显出了激动之色:“我春雷营三千将士已和李将主共誓,今次与鞑子不死不休。春雷营势必成死战之地......大叔公,带着大伙去天津吧。”
“天津啊......”大叔公脸上,露出了惆怅之色:“天津有些远啊......地里还有庄稼。”
其实,唐富和唐族长都心知肚明,从一开始,这个问题就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去天津。
然而人就是这样,总归有一点侥幸心理的。所以说了半天,唐族长始终不愿意正视唯一的正确答案。
“三百多里路,也就几天功夫。现在走,来得及。”见大叔公有些犹豫,唐富语重心长地劝道:“七年前鞑乱,庄子没有防备,连带掳走的,再加上事后冻饿而死的,活生生少了三成人。”
“大叔公,这一次鞑子是十五万大军。你再不带着大伙去天津,今后就没有唐家庄子了......鞑子是吃人的!”
“走!今天就走!”
权衡了好久,最终,没有多余选项的大叔公,还是果断选择了正确道路:“娘老子的,正好,反正秋赋也缴不上了,走,今天大伙就走!”
“粮食都带上,莫要留给鞑子一粒米。”
大叔公下定决心,唐家围子里的成年男人便迅速被聚集了起来。没多久,站在一个破椅子上的大叔公,公布了消息,并且宣布了全体村民去天津避难的决议。
大叔公的表态,虽说有一部分村民极其惊讶,但在这严酷的中古社会,掌握了信息优势的上位者的决议,村人是必须服从的:报团还有希望生存,落单就必死无疑了。
另外,还有一部分村民,刚才已经通过自家的骑兵儿子得知了消息,也被做通了思想工作。所以大叔公宣布后,大部分群众还是表示情绪稳定。
接下来,就是轰轰烈烈的大搬家活动了。包括排长唐富的老娘和兄弟在内,家家户户都将粮食和可怜的一点细软整理出来。
村里的牲口和车辆也开始紧急保养。牲口被喂了精料,车辆得到了检修。这期间,一部分村民还被派出去割未成熟的庄稼:反正都要跑路了,割点上好青料回来喂牲口。
当天下晌,背着大包小包行礼,车架上坐着老幼的唐家村人,离开了他们世世代代的居所,缓缓消失在了南边的地平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