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会议开过后,第二日,早已有所准备的春雷营开展了誓师大会。会后,参将李继春收拾行装,于第三日晨,带着精心训练的手下,带着十足信心,带着温暖,奔赴山海关外下乡去了。
1631年10月14日,来自永平卫参将李继春部的900名精锐骑兵,进入了山海关大门。
而就在李继春部进入山海关的同一天,祖大寿部遭受后金部队扮演的假援军引诱出城,再次遭遇大败!这一次出击,是祖大寿在整个战役中最后一次尝试突围。
其实早在祖大寿突围几天前,由监军道张春统领的,数量达到5万的,明国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拨援军,就已经从山海关出发了。
现如今的山海关,其实就是个空壳子:但凡有一支部队前来,立马就会被大佬孙派出去。赶到山海关的李继春部也不例外,仅仅休整了一天,便被心急如焚的大学士孙承宗匆忙打发上了战场。
李继春部全体都是高速的骑兵,又一人三马带足了给养,按理说出关后很快就能追上张春部。然而李参将却一路磨蹭,沿途观景不说,还在辽西走廊四处乱窜,貌似因此还“掉队”了400人,部队素质堪忧。
最终,等老李率领剩余的“500大军”在锦州城外追上正宗大军尾巴的那天,已经是1631年的10月20日。
当其时,前线剑拔弩张。数量达到5万+的明国大军,已经离开锦州城北上,准备寻机和建奴决战。
带着亲卫直驱中军,匆匆而来的永平参将李继春,于锦州城北,终于见到了本次带头大哥:监军道张春。
张春,举人出身,为孙承宗看好。此次大凌河战役,孙承宗坐镇山海关之余,先是举荐此人为监军道,后又力荐张春为帅。
是的,没看错,明帝国历史上最后一次针对后金的战略反攻,领军者是一个文化人.....举人。此刻的张春,指挥着3万以上的关宁军精锐,外带2万以上的大明北方野战部队。
这些部队,是大明最后成建制的野战军团,是国本。
看上去平淡无奇的二线地方将领李继春,自然不可能引起大军统帅张春的兴趣。闻听此君只带来了500骑兵,在步骑如云的5万大军中,张春更加没兴趣了。于是在百忙之际,带头大哥顺手安排了迟到的李继春部最合适的工作:游击。
接下来,便是历史上决定了明金命运的大凌河之战了。
2天后的10月22日,明军过小凌河直逼大凌河城,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处,与后金大军相遇。
当其时,张春为了扼制后金占据优势的满蒙骑兵,便动用大批战车摆出车阵,用来防备对方重骑冲锋。这些战车上配有火器,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明廷从某伯爷手中买来的先进前膛步枪。
这样一来,双方交战伊始,八旗兵还是吃了点亏的。冲了几次都未能成功,战车阵于是缓缓向前推进。
然而令明军没想到的是,当战线往大凌河堡方向推进了一段距离后,后金大军让开道路,露出了固定在土堆上的西式滑膛炮。
之前后金入关之时,从三屯营等处抢劫到的火炮,这一下开始发威,于是车阵被破,阵型大乱。
见到对手露出破绽,皇太极当即亲自指挥大军前压,明军顿时不敌,开始节节后退。
张春见势不好,于是便使用了火攻。处于下风头的后金兵,这一刻貌似被大火逼了回来。然而下一刻,又一个不可思议的神秘学现象发生了:天上忽然下雨,风向转变。
后金大军乘风借势掩杀过来后,张春部顿时不敌,兵败如山倒,明军熟悉的一幕来到:全体溃散逃命。
大明朝这一刻气数已尽。
后世有一种遗憾:就是这场雨如果不下的话会怎样怎样。
实际上,即便雨不下,后金大军也不过暂时被大火逼退而已,有生力量依旧是那么多。张春部隔着大火,也不可能将后金大军消灭,更不要说打破远处的三重土垒封锁线,救出祖大寿部......即便退一万步救出祖大寿,在几万满蒙铁骑的围攻下,张春部压根跑不回锦州。
总之一句话:失去了刚正面的能力后,无论明军如何挣扎,最终总是会被强敌打败,迟早而已。
历史上的这一天,张春溃逃大败。而皇太极早已料到此战必胜,他在明军撤退路上埋下了伏兵。
当溃逃的明军遇到伏兵,自然而然的,大部分人放弃抵抗就地投降。另外,包括张春在内的三十余名将领被生擒,只有逃跑宗师吴襄仅率数十人侥幸而归。
明朝最后一拨增援大军就这样完蛋。从此以后,明廷之于后金,彻底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永久处在了龟缩挨打的态势下。
————————————————————————————————
历史大势是不可逆的。在这个位面,至少在穿越者大军到来之前,以李继春部区区500人的兵力,肯定逆转不了这种规模的大战。
那么李参将这会干嘛呢?
早在后金大军冲锋那一刻,当时在战场外围游荡的李继春,用手中高倍望远镜第一时间看到了大军溃败。
下一刻,李参将遍布沟壑的消瘦脸庞上,露出了一个“电报果然精准”的诡笑表情。
紧接着,当初曾经阵斩硕托的猛将大人,猛地抽出腰间宝刀......错,是挂在马鞍上的小型电喇叭,然后扬起喇叭怒喝一声:“全体都有,按计划,随老子......转进!”
“转进转进转进!”
春雷营500精骑,闻令后迅速打马扯缰,口中呼喝不停,迈着整齐的步伐,带领着身后漫山遍野的溃军,往锦州方向转进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