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曲线救国(1 / 2)

旅明 素罗汉 3449 字 2021-11-17

关于马匹的战略价值,这里其实牵扯到了整个穿越集团的战略布局和对今后社会发展的推演。

总得来说,在当前这种极端需求进口物资的情况下,帝国高层是不会对马种投入多少资源的——马匹有没有用?有!是必需品吗?不是!

霍雄对于政策的把控是很准确的,所以他明确告诉黄旭,畜牧总公司不会掺和这场浑水......扩大马种并不是帝国眼下最急需的事业,所以陆军如果要坚持这样搞,那就请他们挤出内部资源,至于公共资源,这个肯定不行。

黄旭明白霍雄的意思。但是像马种这样需要长期输血的工程,用内部资源实在太不划算,所以黄旭还是努力了一把,试图说服霍雄。

于是两人就在坐在摩托上开始了一轮讨论。

......

关于牲畜的利用,通常分为力役和食用这两个方向。

力役包括耕地和骑乘。

后世那个科技昌明的世界,是一点点发展起来的,这其中就包含着几千年历史的马耕。

马耕是效率最高的耕地方式,欧陆农夫和早期的北美拓荒者都是用的马耕,重型挽马的效率在拖拉机出现之前是最高的。

然而马耕在东方大陆这里就玩不转了——汉地是多山之国,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换句话说,汉族从来就不是一个适合养马用马的民族。

这个数据还要砍掉北方适合养马的草原:在清代以前,蒙古从来都是游牧民族进攻中原的根据地,所以要归并到无法养马的山地数据中去。

只有百分之20左右的平原地形可以利用的古汉人,根本没办法像欧洲人或者北美人那样将马匹上升到日常耕田的地步......平原上住满了人,连绵的山野里只能存活矮小的滇马,北方人用锄头和牛,南方人用水牛,受环境所限制的民族,基因里没有烙上养马的内容。

所以千百年来东方大陆最主要的耕地方式是锄头和牛,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只能用盐铁和茶叶从蒙古和青藏换马。

至于历史上那些酷酷的骑兵故事,包括霍去病和赵云......事实上从秦灭六国一直到百万红军渡长江,无数次的内外战争中,汉民族解决对手的主要方式从来都是海量的步兵,少数骑兵精锐并不能掩盖骨子里战马的匮乏。

......

事情具体到新位面的穿越众这里。

前文已经说过,陆军将来到了北方后,完全可以就地购买蒙古马和各类劣马,包括驴骡组成骑马步兵去杀敌,这边没有必要花费巨大代价去培育种群。

这样一来,马匹的骑乘功能就不是当前急需了。要知道,这个位面的战争可不像后世的一战二战,工业国家之间打得天昏地暗,战马的死亡率都在几百万匹——这个位面是奥特曼打弱鸡,帝国军队的优势太大,战争通常是一面倒,根本不会那么残酷,也用不到百万马匹。

去掉骑乘功能后,剩下的就是耕地功能......然而在这个社会剧烈变化的新时代,耕马很难说能赶上趟了。

穿越众建立的国家,会在短短几年,十几年内走过旧世界千年的发展历程。

帝国新出炉的贵族们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先知——早知三天事,富贵万万年,所以先知们不会选择落后的生产方式。

整个东亚地区,最适合爆粮食的是哪里?除了台南平原之外,毫无疑问就要属泰国的湄南河平原。无论是气候还是水土,湄南河沿途的平原地带都是天赐的稻米产地,东亚第一。

在后世,拼命出口的泰国稻米年产量是2100万吨。这个数字中绝大部分的稻米都是出自于上述土地。另外,巨量的菠萝香蕉荔枝这些水果占据的土地还没有计算在内。

在穿越众的规划中,一旦国家的综合工业能力达到最低的输出要求——炮舰,拖拉机,肥料,农药,那么在舰队护送下的移民船队就要在暹罗湾准备登陆了。

用机械化方式在泰国和台南平原爆出耕地和稻米,这才是效率最高的明末粮食生产模式。

以上这两块天赐之地,再加上煤气拖拉机,土化肥,农药这些大杀器,即便是一年两熟,这两块地方的产出也足够养活所有的明国灾民,顺便支撑帝国早期的殖民行动了。

所谓的打土豪分田地,成功后一窝扛着锄头的农民挤在村子里幸福地高呼皇恩浩荡......新位面不允许出现这种低效率的场景。

所有的农民都必须去新世界......与其在小冰河时代几千万人被饿死,病死,杀死,不如送他们出去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