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宁王朱奠培,乃是朱权嫡世孙,于正统十四年继位。
他走的又是与朱权不同的道路,主打文学和书法这类一看就与造反不沾边的东西。
曾拟古诗二百余篇,又撰写文章大格式及古今书法各十余卷,有《松石轩诗评》出版。
而且书法造诣矫洁遒劲,有铁画银钩之称。
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书生的正面形象。
实则上,这只是朱奠培刻意在大众面前营造出来的形象。
朱奠培此人的真实性格实际是:孤介寡合,生性猜疑。
这十分符合在强大压力下办大事之人的标准性格。
谨慎,小心,明面上为了避嫌很少与人结交,走的就是韬光养晦的策略。
由于有过祖父被亲兄弟背后捅刀的惨痛教训,朱奠培对亲人很不信任,谁也不信。
便是连他的三叔临川王朱盘烨,五弟戈阳王朱奠烒,都被他暗中诬告贬去王爵。
此时他早已暗中秘密结交大臣,并于深山水寨之中暗暗培植势力,有不臣之心。
正因为此人十分小心谨慎,朝野之中谁也没能察觉到他的所为,对他的风评倒也不差。
而且此人深居简出,又能约束手下,行事十分低调,便如隐形人一般。
若非刻意提起,少有人会想到这一代的宁王。
事实上,在方唐镜记忆的历史中,朱奠培生平几乎没有什么记载,低调隐忍得无以复加。
在旁人眼里,这绝对是夹着尾巴做人的典型。
然而在方唐镜眼里,这是一个真正的,耐得住寂寞的奸雄,勾践一样的大英雄大豪杰。
在历史上,真正起事的虽然并非这代宁王,乃是朱奠培的孙子,朱宸濠这头蠢货。
然而没有前两代宁王的暗中积累,朱宸濠是断然没起事的本钱的。
朱奠培就如同隐藏在沼泽里的怪物,集鳄鱼的凶残冷酷和毒蛇的阴冷恶毒于一身,伺机而动。
宁王一脉从成祖毁约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必然是要造反的。
大伙都是老朱家的血脉,凭什么你燕王一系可以篡位,我宁王这一系就不可以?
并且你燕王的江山还是我宁王一系出了大力打下的,有大半功劳在这里边。
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就是宁王一脉一代代传承的宿命。
朱奠培此人,比他的蠢货孙子要坚忍不拔且明智一百倍,也难对付多矣。
而且这样的人还有与之惺惺相惜的李士实为之出谋划策,更是如毒蛟添翼。
单看这次劫持贡银的行动,安排得如此严谨缜密,不但所有的线索都指不到他的头上,便是连李士实也牵连不到,就可以知道此人有多难对付。
这次劫贡银的行动,选择的时机也是妙到毫巅。
首先,动手的时机是乡试大考,全天下一等一的大事,朝野上下所有人都盯着乡试,哪里会想到有人胆敢此时劫了岁贡。
其次,天下遭遇大灾才刚刚勉强压下,天下未平,物议汹汹。
这个时候突然动手,很容易就将舆论和朝廷的视线带偏,人们只会想到当今无道,百姓揭竿而起这上面去。
丢了银子倒是其次,不利于朝廷的统治教化才是重大的损失。
其三,造反是一项难度相当高的系统工程,不论养兵还是赂贿贪官大臣,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宁王的产业虽然不少,但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大量抽钱,这很容易会被追查到。
事实上,宁王的产业在太祖分封的时候,还是相当丰厚的,可自从被朱棣一削再削之后,在诸王之中已是垫底的存在。
因此狠狠地抢上一把就很有必要了,不但能大大加速造反大业的进度,还能狠狠出一口胸中恶气。
至于李士实狠狠地坑了方唐镜一把,则是顺手为之,在整个环节里实在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
然而就是这个顺手为之,才导致了方唐镜这个变数破局而出,坏了宁王的好事。
其四,南京重镇也正是宁王首先要夺取的目标,但此时的南京,武有战功卓著的魏国公徐俌,文治有名满天下的王恕,牢不可撼,所以非得先将这两人踢开不可。
而劫了岁贡,这两人便要立即滚蛋。
少了这两人的南京,武这方面补上的很可能便是江宁侯。
文治这方面更好处理,天下文官就没有不爱钱的。
尤其是当今首辅万安,拿钱办事几乎是半公开的事。
巨额银子砸下,能不是自己人当这个巡抚么?
方唐镜扳着手指头将利弊一一分析给汪芷听,不由得汪芷不信。
“好象有点道理……”汪芷歪着小脸想了好久,突然发觉似乎有哪里不对,手上暖暖的。
汪芷低头一看,才发觉,原来刚才方唐镜扳着手指头逐条分析,扳的是自己的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