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全城戒严(1 / 2)

还是礼部大堂,还是四大佬齐聚。

作为主审官,王恕自是高坐主位,陪审的依次是周尚书,镇守太监黄太监,右都御史白御史。

由于头场的考题已经清楚,案情并不复杂,甚至是一目了然。

将这些士子们递交的证据一一看过,加上与之前七十余名生员联名提交的状纸一比对,证据确凿,确实是考前便有试题泄露。

涉案人员涉及到二十七名各府士子,这才是最棘手的。

这二十七名士子全都是各府的精英读书人,名声在外的“名士”。

这二十七人既然是才名最响,按理说也是最有希望考取举人的,完全不必行此下作手段。

当然,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是这二十七人亲自卖的题目,这些人也不会傻弊到自己去做这事,让人抓住把柄。

买题目的也绝非傻弊,对这种事情大多是抱着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的态度。

但对方的销售手段却相当不一般,乃是开出了考生无法拒绝的条件。

“若是所买之题不准,银子双倍退还。”

具体地说起来,乃是将考生领到一家老牌书坊,书坊以出售“考前时文精选”的名义向考生收取高额银子,每道题目出价一百到两百两银子不等,贵是贵了些,但可以先给一半,另一半到了考完之后再付。

并出具收据,双方签字画押,若是所售之题目不准,则可以凭此收据向书坊退货,书坊双倍银子奉还。

由于书坊乃是数十年的老店,则规模颇大,销售又是一对一的隐秘进行,如此高风险的勾当,考生自然以为此事极为隐秘,且只在极少数人之中进行,于是便产生了不妨一试的念头,何况拉客的那厮说得好啊,“你若不买,我便卖与你的对头。”

“你若不买,我便卖与你的对头。”这句话实在是说到心坎里去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苛现实下,每一个考生理论上都是自己的对头。

自己固然可以大义凛然地直斥其非,可若将题目卖与于别人,自己的机会岂不是平白就少了一大截?而且别人买了,自然是此消彼长胜过了自己。

若是有人告官呢?可笑,此时考试尚未开始,理论上考题可以任意出,根本就没有可以作证的证据,书坊最多承认作局骗了考生买了高价的复习资料而已,不痛不痒,能奈他何?

但怎么又关系到了这二十七位名士呢?当然是为了取信于买题的考生,书坊透露出来的消息:

“鄙店哪里有这等本事,这都是某某相公交待下来的买卖,你还不知道吧?今次考官乃是他堂舅的表叔的同年……”

考生一听,这位某某相公可谓是如雷贯耳,学问比自己高,名气比自己大,背景比自己深,关系比自己硬,还能近水楼台掌握考题,双方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差距如此之大,自己再不买,岂不是连最后的一丝指望都没了?

买了的话,虽然追不上这位名士,可也能将别人甩开一大截啊!

这些名士里面,提及最多的就是方唐镜这位新近突然声名鹊起的后起之秀。

当然,还有人不遗余力地宣扬他近期的一些新作,短短十数日便疯传南京城的大街小巷。

方唐镜这名字在南京城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似乎此人不能中举便是考官瞎了眼,天理不容似的。

有了这些名士背书,又有家底厚实信誉卓著的书坊作保,何况即便是没有考题,也有双倍退银,怎么想都不会亏的嘛,完全没有不相信的理由啊!

一番天人交战下来,没有谁不是心甘情愿地掏出银子的。

“案情已经清楚,拿人吧!”黄太监首先开口。

不是这货嫉恶如仇,而是这些事情根本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他巴不得这些文人狗咬狗,事情闹得越大越好。

太监可以在各种事情上捞银子,按理说科举乃是肥肉里的肥肉,没道理放过的,可文教和功名乃是文人专属,一个死太监想从文人手里抢这些项目,要被天下人嘲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屁的。

反正看热闹不嫌事大。

“不可,都只是些口头证据,那些收据也只是旁证,还不能贸然拿人。”周尚书开口道,科举舞弊,七百余士子投状,事情太大,一个不慎就是天下臭闻。

从大明律的角度来说,这些口头上的旁证完全无法奈何这些“名士”,可现在是非常时期,就算不能拿这些“名士”怎样,可为了避嫌,先拘起来也是符合程序的,但如此一来,这些名士不论是否涉案,可就与本次乡试无缘了。周尚书毕竟是读书人,还是说了一句公道话。

“大司伯老成持国,下官也是如此想法,何况事涉考官,必须要有铁证才行。”白御史神情凝重。

三人之前都在回避此事,这类事先涉题,明显就跟两位正副主考官脱不了干系,此时若要追究,这两人终究是绕不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