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血洗六房 一(1 / 2)

箩筐里装的,竟然不是银子。

是一卷卷的案卷。

这,这是什么玩意?想要干什么?这姓方的小王八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对了,莫非是帐本?

这应该是最接近真相的解释了,这小王八蛋该不会已经把钱花得七七八八了吧?

是了,这小王八蛋定是先斩后奏,钱花了或者干脆私吞了,然后做一堆帐扔给自己。

这分明就是打死狗再讲价,连解释都省了。

我去,这哪里是小狐狸,简直是成精的小狐狸好不好!

三十孩儿倒绷老娘!

自己这些人也算是积年老吏了,竟然被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子阴了!

扎心啊!六房典吏们顿时就有一股捶胸顿足,指天骂地的冲动。

没等他们成吨的眼泪决堤而出,方唐镜已经拿起最上面一份案卷,翻开,淡淡开口道:

“巧了,这是户部的帐册,陈典吏,咱们就先挼挼你户房该得的份额如何?”

关键是方唐镜用了“户房该得的份额”这句话,六人顿时心里大喜。

这说明这小王八蛋并没有先斩后奏,并没有做得这么绝户,还是在规则内行事的。

只要不坏了规矩就好,买卖是谈出来的嘛,你漫天要价,我又何偿不能坐地还钱。

陈典吏没想到方唐镜一开口就点了自己的名,不由狐疑的向五位同僚看了看。

五人齐齐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目光,你上,我们精神上支持你!

五人从方唐镜的话里已经秒懂,方唐镜确实胃口很大,手也已经真的过界了,都伸到六房的碗里来了。

而且从这一箩筐的帐簿来看,方唐镜明显是有备而来,打的就是各个击破的主意。

可就算你方唐镜胃口再如何大,总不能一点理不讲吧!

总之,有得谈就好,能谈得下多少,就看各人的本事了,让陈典吏先试试水,大家熟悉熟悉这位师爷的招式才好破招啊!

得到了大家坚定的支持,陈典吏定了定神,平静地回答道:“请师爷赐教。”

“学生刚才听陈典吏致词之时,言本县有丁三十万,学生想问问,具体几何?”

陈典吏和其余五人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和银子有毛线的关系?

转移话题?这有意思吗?

不过师爷有问,这又是他份内之事,也不好不答,陈典吏熟悉业务,这也难不到他,便飞快答道:

“回师爷的话,本县治民九万五千八百七十九户,丁口三十万三千二百五十一人。”

“那么,本县有田几何?官田几何?民田几何?”方唐镜再问。

“回师爷,本县有田八十三万两千五百二十七亩。其中官田四十三万一千一百三十六亩,民田四十万一千三百九十一亩。”

方师爷这是几个意思?还能不能做好朋友了?不要以为把话题带歪,咱们就会放过你。

“陈典吏记性似乎不大好啊!学生查了成化十一年的帐册,本县在册户为九万六千九百三十一户,丁口三十万六千五百七十七人。”

朝廷体例,各房帐簿每三年封存入库一次,因此方唐镜调取旧档案完全不需要经过六房。

陈典吏一惊,似乎想起了什么,额头上微微见汗,连忙道:“师爷真是了不起,属下佩服,没错,成化十一年的人口正是这个数,不过,不过,时过境迁,生老病死……”

众人似乎也想到了什么,微微色变,看向方小师爷的眼神都有些变了,这土鳖不会是想捅马蜂窝吧?

不可能的,他怎么敢跟全县士绅为敌?

这些人哪里是什么生老病死,而是成了“隐户”。

人口与土地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朝廷最重要的问题。

成化年间的土地矛盾不算太突出,大明朝也还没有到积重难返的地步,但各种问题已经纷纷开始有了恶化倾向,尤其是江南一带,一些地方已经有了糜烂的苗头。

究其原因,还是朝廷对江南依赖太过,自耕农每年承担的税赋过重,所以宁可投献土地到官绅人家名下,也不愿意缴纳朝廷赋税。

官绅人家不用向朝廷纳粮,自耕农将土地的投献之后,家主会继续让其耕种,但是要上交的粮食却少了许多,如此一来,自耕农虽成了家主的佃户,负担却也轻了许多,起码还能活得下去。

朝廷对江南监管极严,对投献土地也是严格禁止,于是便有大户与胥吏勾结,将那些投献土地的农户在黄册(户口簿)上以各种名义划掉。

如此一来,该农户本人都“生老病死失踪”了,其名下的土地或隐去,或成为无主之田,被士绅大户“买”到自己名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部份“黄册死亡、失踪或根本不存在”的农户便称为隐户。

这在各地几乎已成了公开的秘密,官府也无可奈何,往往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

方唐镜讥诮一笑,道:“三年之内就生老病死三千三百二十六人,这让朝廷如何看,天子如何看,还请陈典吏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