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传了伊喜五千字的《道德经》,黄石公传给张良一百三十二句的《素书》。
竟然成为了中华民族传颂数千年的典故。
这还不能说明,古人求学的艰难么。
更何况,这两者还只是赠书而已,想孔子那样,带着所有弟子言传身教的,绝无仅有。
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被称为圣贤的原因。
如果历史记载没有太大出入的话,宋以前,一生当中能够教导弟子三千的,恐怕都只有孔子一人。
毕竟古时对于弟子的定义,和后世的学校完全不同。
那可是传承思想和衣钵的存在,所以师徒传承学习的时间,都是以数年到数十年为跨度的。
最起码也是十年打底。
这也就无形之中,限制了知识传播的速度。
也因此,虽然无数人都追逐着知识,攀登着求学之路。
但是敝帚自珍的潜意识思维,和故作高深的姿态,为知识传播的途径,设置了层层障碍。
也使得这个时期所有有志之人,对于知识的渴望达到了无法想象的炙热高度。
因此,当听说冯逍开始讲学的时候,无数人蜂拥而至。
面对着群情汹涌的场面,冯逍也是非常无奈。
他不过就是想培育一些小学教师,为这些孩子打个基础。
又不是自己要收徒弟,这些人一脸狂热的表情到底是个什么道理。
但是面对大家的热情,冯逍又不想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无奈之下,冯逍只好将自己的目的说明之外,还进行了一番粗略的测试。
即便如此,最后依然剩下了两三百之多。
想想四郡数十个县,冯逍也觉得两三百并非不可接受。
于是一个轮班跟学的奇葩场面,就在江东大地诞生了。
每当冯逍给孩子上课,甚至是外出公务的时候,身后总是跟着一大群的学子。
加上跟随的罗网保卫人员,冯逍感觉自己现在都能算得上前呼后拥,威风赫赫了。
也正是鉴于这些人求学心切的热情,冯逍在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经常夹杂一些私货,传授给这些年轻人。
孩子们上课之时,偶尔露出茫然的表情,几乎已经成为冯逍课上的标配。
毕竟给大人讲课的内容,肯定要比孩子们成熟和深奥的多。
另外,冯逍还准备在会稽修建一座综合性的图书馆。
派回到咸阳运书的人员已经出发,就等着未来图书馆落成之时。
到时候,百家学说,上古传承残留,新兴大贤著作等书籍,将都会被放入图书馆当中。
因为纸张已经全面在大秦推广开来,所以在知识的世界当中。
一种蓬勃昂扬,井喷爆发的求学热潮,正在慢慢形成。
毕竟大秦这种将所有知识敞开了传播的景象,可是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遭。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最近一段时间内。
无论百家之中哪一家学派之人,都对于嬴政的观感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一改过去暴秦昏君的评价,完全成为了当世圣贤的形象,就差被推上神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