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延寿默默的看着眼前的这群老人,没有说话,心中想着《汉书》中关于苏武的记载。
一个人坚守气节,不惧死亡,已经足以令人佩服了。
但是如果这个行为再增加增加一个十九年的期限,那足以令人动容了!
西汉武帝时期,春秋战国刚刚过去不到一百年,在异国出仕是一个很寻常的事情。
商鞅、吴起、乐毅、田单、甘茂等等无数人为出人头地,出仕异国他乡,甚至还有公孙衍佩五国相印,苏秦佩六国相印的这种情况。
在那个时期的华夏观之中,士人只要是还在华夏范围之内出仕,便不算违背道义。
虽然经过了秦朝大一统思潮的影响,但是这种思潮依旧存在。
《史记》中有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因此在西汉时期,匈奴人投降西汉的很多,如浑邪王,汉昭帝顾命大臣金日磾的爹休屠王等。
西汉人投降了匈奴,其中有汉初八大诸侯王的韩王信(原本也叫韩信,和萧何月下追的韩信不是一个人),李广利、卫律、中行,以及李广的孙子李陵等。
因此,西汉时期,在那些士人眼中,投降匈奴虽然并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在走投无路之下,也可以作为一条退路。
以我们后世的眼光来看,这些人都是“华奸”,但在当时却并非如此,毕竟当时毕竟华夏一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刚刚形成。
而在这种情况之下,苏武的守节更是难得可贵。
况且,在当时,苏武的哥哥苏嘉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
弟弟苏贤随从圣驾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把驸马推到河里淹死了。
宦骑逃亡,皇帝下诏让苏贤追捕,因为没抓到,服毒自杀。
一家三兄弟,都因汉武帝而死。
这种情况之下,即便是一开始没有向匈奴投降,坚持两三年再向匈奴投降,恐怕汉武帝也不能说什么。
是的,他又无数理由可以选择低头,选择投降。
但是苏武却用一个理由坚持了十九年,这一个理由就是他是大汗的使节!
想到了这些,许延寿不禁心中想起了鲁迅说过的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正在许延寿胡思乱想之际,汉昭帝已经亲自搀扶着苏武,前面光禄勋亲自领着羽林军开路,后面太仆亲自牵着苏武来时骑的马,自正门进入未央宫正殿。
待到了正殿时,大汉文武百官已经早早被诏来等待着了。
看到汉昭帝搀扶着苏武进入殿门,以霍光为首的众人纷纷站立起来,向苏武躬身行礼,齐声喊道:“吾等在此迎接大汉使者回国!”
苏武看着那有熟悉的,但更多是不熟悉的面庞,语气有些走形的说道:“武及武之同僚不负先帝及众人所托,出使归来,没有辱没我大汉的颜面!”
众人一个个敬佩的看着苏武,心情激荡。
那几个年轻守卫宫殿的郎中看着苏武的面庞更是脸上带着崇拜。
而此时整个长安城也纷纷语气之中带着钦佩讨论着苏武的事迹。
接着按照迎接归来使者的礼仪,众人走了一遍程序。正式的朝会议事开始,今天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苏武这些年出使匈奴的情况,或者说苏武的述职,也就是在匈奴这十九年的生活。
苏武从被扣押开始讲起,一直讲到回汉,动情之处,众人纷纷掩面拭泪。
许延寿也是激动不已。
又过了几日,封赏下来了,昭帝下诏令苏武带一份祭品拜谒武帝园庙。并拜苏武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典属国秩本为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
常惠、徐圣、赵终根都官拜中郎,赐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因年老而返乡,各赐钱十万,终身免徭役。
谁知就这样一份尚算丰厚的赏赐,却令长安百姓纷纷为苏武鸣不平,而且最令许延寿想不到的是,这份不平竟然牵涉到了自己。
某日,许延寿依旧低调的自长秋宫乘车回家,只听得外面纷纷讨论最近长安最热点的苏武归国一事,许延寿顺耳听到了一些,他便令车夫稍停,想听听这个时代老百姓对苏武归国一事的看法。
一开始众人纷纷称赞着苏武的宁死不降的气节,甚至不少人纷纷以苏武为榜样。
谁知说着说着,一个左右拿屠刀,右手拿着一个现宰的狗头的屠夫却愤愤不平的将屠刀狠狠的剁在哪杀狗的案板上说道:“哼,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降,回来仅仅授予了一个典属国。倒是杨敞和许延寿这对翁婿没什么功劳,却一个任搜粟都尉,一个任大长秋。
尤其是许延寿,尚未二十,毛都未齐,竟属九卿之列,为何?
还不是因为杨敞和许延寿都是是大将军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