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1章 官字卷(2 / 2)

大国相 余人 2571 字 2021-11-15

虽然考试结束,但阅卷的工作仍然在继续,需要在十天后将所有的试卷审批完毕,且将三百名高中的考生罗列出来。

第三场的四千多份试卷被收上来之后,经过一道道防作弊的流程,将这些墨卷变成朱卷,然后通过桥上的号军将八捆试卷送给对面的内帘官。

林晧然一直都被软禁在这里,虽然心里惦记着外面的情况,但更清楚目前唯一能做的还是主持好本次阅卷。

林晧然领着众考官从号军手里接过试卷,并没有跟对面的临试官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岳打招呼,很默契地视若不见都转身返回了聚奎堂。

回到聚奎堂,林晧然将八份试卷分放给各房,对着张四维等八位同考官认真地告诫道:“本次的会试实质是一次革新,其意义非比寻常。皿字卷已经在你们手里了,我希望你们能够秉承公心,一定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份试卷。另外,各房所荐试卷要做对各占一半,既不可偏袒于官宦子弟,亦不可偏帮于寒门子弟!”

话说,当下的科举已然出现了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官子弟高中进士,像原左副都御史潘恩的儿子潘允端、刑部右侍郎万虞恺的儿子万廷言和兵部尚书杨博的儿子杨俊民等,朝野对于会试舞弊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只是这会试哪有那么多的舞弊行为,像林晧然若是帮着袁炜的儿子袁隆煌舞弊,那么徐阶必定借此将他拉下马。

只是很多落榜士子却不是这么想,他们通过丰富的联想,如同后世的键盘侠一般,勾勒出种种的阴谋的场景。

林晧然作为后世人,结合后世寒门子弟越来越能考上高等学府的状况,深知这是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官宦子弟集中的必然结果。

虽然说是“寒窗苦读方能考取功名”,但再有天赋和勤奋的寒门书生想要考取功名,若是没有一个合格的师傅亦是无益。

以会试的录取对比便可见一斑。明初时的寒门子弟(祖上三代没有入仕的)跟官宦之代的会试录取比例是一比一,只是到了现在官宦子弟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三分之二。

哪怕是海瑞,他其实并非寒门子弟,亦算是官宦子弟出身。其爷爷海宽中举后曾任福建松溪县知县,只是到他爹海翰仅是秀才且早早离世,这才让到海家家道中落。

正是教育资源向宦官子弟靠拢,寒门子弟取得功名的程度不断增加,但很多人似乎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更愿意简单粗暴地将矛头指向了主考官舞弊。

林晧然作为主管科举的礼部左侍郎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先是通过《谈古论今》揭露出寒门子弟录取率下降的事实,引发了士子的广泛讨论,而后抛出了“官字卷”的改革构想。

原以为这个改革很难推动,却不知道是高官们体会到杨博、藩恩等官员的苦处,经过一轮廷议之后,竟然成功地通过了这一套改革方案。

正是如此,本次的会试采用了“官字卷”,即官家子弟和寒门子弟区分了开来。

这个方案实施起来并不复杂,两京的乡试便采用“皿字卷”的模式,现在只需要将这套模式运用到“官字卷”中来即可。

其实这种改革,对主考官是比较不利的。

原本可以网罗二百名宦官子弟于门下,但经过这种改革,却是只能收拢一百五十名,这无疑是一种小小的损失。

林晧然在当初推出这个改革方案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出任本届的会试主考官,却是有种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的感觉。

不过凡事有失便有得,寒门子弟对他这位老师会更加尊敬,相对欲望可能会低一些,却不见得全然是坏事。

在摒除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后,林晧然开始投入这一场繁重的批阅试卷的工作中。

八位房师负责筛选试卷,副主考官强打着精神进行第二轮筛选,不过他深知身体吃不消,只要不是特别差的试卷却不会轻易打落。

这亦是设置正、副主考官的科学性,一旦有一个主考官掉链子,另一个主考官却还要补救,不至于出现大翻车事件。

林晧然批阅试卷之余,心里亦是隐隐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不安,自然不是因为徐阶要收拾严世蕃,而是担心自己的便宜岳父会中了徐阶的圈套。